本文初稿完成于2017年6月份,内容系观看电视剧《走向共和》的体会。发布时略有删改。
罢免了瞿鸿機,清廷失去了最后一股清流实权派,让部分有识之士大为失望,造成了一些立宪派转向革命派。曾几何时、排斥革命、拥护立宪的徐锡麟刺杀清廷亲贵、立宪实权派、安徽巡抚恩铭就是明证!
光绪、慈禧先后死去,继位者溥仪黄口孺子,摄政者载沣稚嫩冲动,一副“国运尽矣”的日薄西山之相!(按:结合后来的医学检验,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否认是慈禧害死了光绪。当然,也有说法是太监小德张为了能够成为隆裕顺利垂帘听政后的宠臣,而害死了成为妨碍的光绪。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掌故,崇祯皇帝被召进宫即将入承大统前,为了防止宦官暗算,就坚决不吃宫里食物,而食用随身携带的花生米等干粮。争权夺利,波诡云谲。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诚哉斯言!)
载沣等人竟然搞了个“皇族内阁”,悉数重用王公亲贵,排斥张之洞、袁世凯,甚至要诛杀袁氏,得罪了汉族实权派官僚,愈发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离心离德。(按:前段时间听到马云的一句名言,“晴天修屋顶”。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更是如此。越是危机四伏,越是要笼络人心、求同存异、团结对外。)袁世凯固然狼子野心,但如果不是清廷咄咄逼人,袁氏也不至于当了“乱臣贼子”,倒向民国,迫使清帝逊位。
清廷迟迟拿不出立宪诚意,愈发造成杨度等中央咨政院、地方咨议局的广大立宪派失望。不要小看了这些貌似只会瞎嚷嚷的立宪派,他们是官僚士大夫阶层的代表,维护着“三纲五常”,掌握着舆论主导,决定着“意识形态”,有着雄厚民意基础。
前两年在舆论中引发热议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有个观点,“一个政权最危险的时候,不是不改革的时候,而是开始要改革的时候。”清廷正处在这“最危险的时候”,一着不慎,就会翻船。
清廷本来就打算搞君主立宪,却迟迟不肯动手,露出点真玩意。搞得立宪派意乱神迷,最终急不可待,纷纷转向民主共和,干脆“霸王硬上弓”,直接把清廷干倒。立宪派一旦转向,清廷就丢掉了舆论主导权,就丧失了改革合法性,就搞乱了“意识形态”。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一个政权的灭亡,往往是从“意识形态”的混乱开始的!
清廷之举,可谓自毁长城、自费武功!较之于废除科举,清廷这次得罪了立宪派,那是彻底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清廷灭亡,并不是亡于草根阶层揭竿而起,而是亡于精英阶层离心离德。再提一个掌故,聊做注脚。五十年代,当末代皇帝溥仪被我党特赦回京后,有的老人见到溥仪,还扑通跪下,高呼万岁。所谓“no zuo,no die!”,清廷搞君主立宪的战略没有大错,错就错在自己的众多战术失误。正如张之洞痛陈,“皇帝尚小,举国维艰,一着不慎,天下大乱”!也难怪一生心怀天下、力挽狂澜的张氏,含恨九泉、死不瞑目!
武昌之夜撕掉了清廷的遮羞布,可辛亥革命真的就孕育出什么好胎?新纲常远未受精着床,老纲常却已寿终正寝。一听说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八竿子打不着的七大姑、八大姨屁颠屁颠地涌向总统府,期望“鸡犬升天”,搞得袁氏不胜其烦。你能武断地说这些人就只是少数败类?一夜间上千家报社成立、几百个政党组建,好不热闹,“有枣没枣都打两竿子”!
一部未尝没有夹杂革命党私心、先总统制后内阁制、极度不符合国情、严重水土不服、缔造出当时世界上权力最小总统的《临时约法》,埋下了“府院之争”的祸根!就连清末以实干力行而闻名中外的北洋派系也陷于党争,不胜其烦,无所事事,最终搞乱了整个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