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的勐罕遇上了赶摆,有幸体验了一把傣族民间节日的风情,远比景区里的表演来的真实。
云南傣族有“赶摆”的习俗,开始以为赶摆就是北方的赶墟、赶集或南方的赶场、赶街,只不过傣族人叫“赶摆”罢了,其实不然。“摆”在傣语中有节日的意思,所以傣族的节日大都称为“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干朵、摆帕拉、摆拉罗、摆汗尚、摆奘、摆斋等等,而参加这些活动,则都叫做“赶摆”。
通常赶摆都会选择在有比较大的佛教寺院村庄里举行,届时附近各个村寨里的民众齐齐汇集到佛寺内诵经,男人们击鼓敲锣,迎请佛像。待佛像一到,身着盛装的女人们立刻献花、供果,焚香燃烛,然后还会搭台唱傣戏或其他表演,少则1、2天、多则3、5天很是热闹。摆埸也是未婚的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交际场所,趁此机会可以相识、相恋。
在赶摆前,当地还有“做摆”的习俗,做摆是一种礼佛仪式,做摆的主人家会宴请全村人。“按照传统习惯,自己做了一次摆,在宗教上的地位就升为‘坦’,二次升为‘帕嘎’,三次升为‘帕戛勒’,四次升为‘帕戛勒相’。地位越高,越得到村人的尊敬,所以民间做摆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摘自(百度百科》)。当然用意还有“为祈一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寺院大佛爷念经,以求大家有吃有穿,年年富有。”的意味。
然而,这些质朴的民俗民风现在己经改变了不少,一如《宏德网》所述:“过去许多‘摆’的活动都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解放后,傣族人民移风易俗,把“赶摆”变成了物资交流和文化交流。 特别在改革开放中,“赶摆”变成了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民族共同繁荣的一种盛会。”
过去赶摆的周期不定,多选择秋后时节,俗话说“谷子黄,傣家狂”,狂字恐怕就是指摆场的狂欢之意吧?现在的赶摆大多“制度”化了,一个月也会赶一小摆,依然选择有寺院的村中举行,人们也是穿上节日盛装从十里八乡赶到“摆”的现场,但宗教祭祀内容已经淡化了不少,更多的是休闲购物、吃吃喝喝,差不多沦为赶集或赶街的意思了。不过晚上还会有些午蹈表演或放放烟花炮竹,也会喜气洋洋,但总觉的少了些什么,就如中秋夜,大都只知道吃月饼赏月,却少了祭月、拜月的仪式了。
摆场拾锦:
(2019.2.20于景洪三合一青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