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听到汪曾祺,是在2016年第一次上写作课的时候。老师提起了样板戏《沙家浜》的经典唱词: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这个《沙家浜》的主创人员就是汪曾祺。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样板戏中注入了现代生活气息,甚至是具有江湖气息的唱词,使得戏中的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用汪曾祺自己的话说,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语音本身便是内容。
《黄油烙饼》这篇小说是以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为背景,描写了萧胜一家在饥饿年代里中的故事。
当时在极左路线的影响和指挥下,推行“大炼钢铁”;各家各户把粮食,甚至把做饭的锅都交了上去,然后去吃公共食堂;试图通过这样极端的方式,让中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事实上没能坚持多久,粮食供应就出现了严重不足,全国人民陷入了饥荒之中。像萧胜奶奶这样的身体不佳的老人,很多竟然被饿死;而萧胜在自己小小的年纪,便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作者通过《黄油烙饼》这样一个心酸的故事,从侧面抨击了当时“左”倾路线的荒谬,赞美了亲人之间真挚和深厚的感情。
《黄油烙饼》小说的开篇,简短介绍了萧胜一家的状况。
由于爸爸妈妈工作的原因,三岁的他就被送回老家和奶奶一起住。
开始的那段时间还好,虽然也是粗茶淡饭,却还能吃饱。后来奶奶把家里的两口铁锅交上去了,吃食堂了。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就回到了小米面、玉米面饼子的水平;最后不仅保证不了小米面、玉米面饼子的水平,而且小米面中有糠,玉米面中还有碴子,他们开始了吃不饱饭的苦日子。
下面,我们根据小说原文,详细分析和学习汪曾祺的语音叙述艺术。
1、当年的挨饿情况:
人也瘦了,猪也瘦了。往年,撵个猪可费劲哪。今年,一伸手就把猪后腿攥住了。挺大一个克郎,一挤它,咕咚就倒了。
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小说中挨饿不说饿的如何如何惨,而是说猪。过去的猪你追都追不上,现在一伸手就攥住了,而且一使劲就把猪撂倒了。形象且生动。
饼子掺了假,萧胜由于还小,饿使他吃起来还算香;奶奶只吃半块,她并非不饿,只是还想让孙子多吃一口。
2、奶奶的身体糟糕情况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奶奶跟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们说:“只怕是过得了冬,过不得春呀。”
不说奶奶患的什么病,而是从奶奶一个日常打饭的现象,说明奶奶身体糟糕透了,就连从食堂到家里的这点路都没有了走回来的力气。
同时,从奶奶和其他爷爷奶奶的话中,奶奶自己也清楚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
3、村里其他老年人的境况
村里的老头老太太接二连三的死了。镇上有个木业生产合作社,原来打家具、修犁耙,都停了,改了打棺材。村外添了好些新坟,好些白幡。
村里老人的境况同样凄凉,但是就是不写如何如何地凄凉。而通过镇上木业合作社由打家具,改成了打棺材来展现;另外村外添了好多新坟,好多白幡。
这种情形,是不是凄凉到家了
4、坝上的地块有多大
萧胜离开了奶奶和老家,和爸爸一起来到了坝上。坝上究竟有多大呢?
这地块真大。从这个小山包一匹布似的一直扯到了那个小山包。地块究竟有多大?爸爸告诉他:有一个农民牵了一头母牛去犁地,犁了一趟,回来时候母牛带回来一个新下的小牛犊,已经三岁了!
这种独特的描述,即使你没去过坝上,你也会感觉真的好大。
5、牛车有多慢
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还没有他走得快。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对孩子纯真天性的描写很贴切,更加体现了牛车的慢。
6、细节见真情
三级干部会就是三级干部吃饭。萧胜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能“头一天中午,羊肉口蘑子蘸莜面。第二天炖肉大米饭。第三天,黄油烙饼。”
面对天真的孩子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
粗线条的爸爸只能说:“他们是干部”。
萧胜继续问:“为什么干部能吃黄油烙饼?”
没法解释的爸爸烦了。妈妈出场了: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兑点起子,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
“吃吧,儿子,别问了。”
一连串行云流水般的动作,瞬间变出了两张香喷喷的黄油烙饼。从作者干净利索的描写中,展现了伟大的母爱和亲人间的感情。
7、哭奶奶
汪曾祺还在哭奶奶的描写上,体现了亲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1)、爸爸哭奶奶
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躺柜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
“不孝之子”只能做到这样了,除了哭一晚上,还能做什么呢!
(2)、第一次哭奶奶
萧胜一生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
奶奶给他做了两双鞋。做得了,说:“来试试!”——“等会儿!”吱溜,他跑了。萧胜醒来,光着脚把两双鞋都试了试。一双正合脚,一双大一些。他的赤脚接触了搪底布,感觉到奶奶纳的底线,他叫了一声“奶奶!”又哭了一气。
萧胜也是“不孝”,因为他还太小,不懂“孝”这个事儿,只是接受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他已经知道了“死”,就是“没有了”,奶奶没有了,但奶奶的气味并未走远,萧胜哭了。
平常只顾玩,奶奶做的两双鞋都没试。睡醒后光脚伸进鞋里,正好合适的可以现在穿,大一些的来年穿。孩子也许还体会不到奶奶的良苦用心,但脚底却接触了搪底布,感到了奶奶纳的底线。
睹物思情,孩子的情感是最真挚的。
(3)、第二次哭奶奶
他为什么这样兴奋?蘑菇是可以吃的呀!
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短短地几句话,让读者的心如刀绞。因为奶奶是饿死的,奶奶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慢慢饿死的滋味是怎样熬过去的?
(4)、第三次哭奶奶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
爸爸说:“别哭了,吃吧。”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小说以萧胜留着串串眼泪吃黄油烙饼作为结尾。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在这里,语言依旧平淡,但似乎把内心积聚起来的情感,进行了彻底大爆发。
汪曾祺在这篇小说当中,把那个特殊环境时期的冷峻历史与普通百姓的命运,用不动声色的语言叙述出来。
小说的人物形象普普通通,好像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故事情节,但作品和作者的思想内涵,却在汪曾祺平淡的叙述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2024年10月12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