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nai)莹。
萧红出生于哈尔滨呼兰的地主家庭。父亲为当时的教育界名流,曾任小学校长、教育局长等重要教育职务,家中财富殷实,在当地是有名的大户人家。出身大户家庭又是书香门第,这样出身的她再差也该是个被捧在手心宠爱的大小姐。但她并没有过上这种幸福的家庭生活。在她的一生中,家庭始终带给她的绝大多数都为阴影和荒凉的记忆。
首先是萧红的父亲。她在《呼兰河传》中描写道“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她的父亲虽为读书人,对外是谦谦君子,对家人却是暴虐冷漠。离家出走的萧红流落街头,父亲知道却不闻不问,不准亲人接济。最后甚至将萧红从族谱中除去。在萧红眼里,父亲和慈爱祥和从来挂不上钩。
其次是萧红的母亲和祖母。作为萧红最亲近的亲人,他们给予萧红的眷顾和疼爱也寥寥无几。在《呼兰河传》中,祖母在骂祖父的时候会连她也骂,母亲也性子淡漠不大理会她。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用孩子的语气写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语,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算不了什么。”
萧红对于故乡呼兰小镇的感情绝大多数来源于对祖父深沉的爱和思念。祖父是家中唯一真心疼爱过小萧红的人,也是萧红唯一爱的家人。祖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给了萧红童年时光最多的温暖。萧红描写自己跟在祖父的屁股后面,有模有样地学着栽花、拔草、种菜、铲地。但常常她自己玩累了,就找了个阴凉的地方,不需要枕头和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然后就睡着了。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萧红家中唯一挂念的人就是祖父,她在《呼兰河传》中唯一的温情就是与祖父一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