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中秋
自古以来,明月便是中国诗歌中的常客,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发出对月的追问与赞美:李太白曾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最美不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中国人对月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也正是圆月使得中秋节多了一丝温暖,使得人们对中秋多了一份向往。
皎洁的月亮是孩童口中的玉盘,寓意着美好与祥瑞。而圆月不仅是家人团圆的象征,也是远方游子对家人思念的源头。正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
中秋月明中,我们读到的可能是一份在外惆怅。是白居易《中秋月》中“万里清光不可思,天仇遗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望见的可曾是千里之外故乡的月亮,我头顶天空中的月亮是否将月光洒向故乡?身在异乡,戍守边疆数年不得归,心中是有多少失意与思念,便怨这月亮“照他几许人断肠,玉兔银蟾远不知。”中秋月夜中勾出了多少人的心事。
《采桑子》中“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团圆离去,反反复复,正如月亮的盈亏,没有长时的圆满。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世间没有长久的美好,正如朔、望的交替,若是月亮一直充盈的挂在夜空,何来人们对满月的向往与期待;若是家人从不曾分离,何来团圆之 说。
于丹曾写道:“中秋的明月是天心的图腾。千古中秋月夜,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心灵。”是的,我们自始至终怀着古人传下来的情节,怀着对团圆的向往,怀着对月亮得喜爱。
月满中秋夜,团圆亦此时。
文心与新闻传播学院 马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