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和微信社群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让社交触达更加便捷。现在农村70多岁的老人玩微信都很溜的。早些年整天说年轻人沉迷手机,现在这群老人更沉迷,喜欢刷抖音,刷爱奇艺视频。
老家有很多生活服务社群,推荐工作的社群,拼单,还有拼车群。
比如从我们老家到安庆,到合肥,到杭州,甚至各地都有相关人做这块业务。谁发一下出行信息,手机号,乘车人数几点,很快就会有人联系,也会有人专门做推荐介绍,车子负责接送到位,价格很实惠,比自己开车还是乘大巴都要方便划算。
我那天坐拼出租车,过安庆长江大桥的时候师傅特意绕了一圈,下来再上。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为了节省过桥费,十来分钟可以换21元钱,司机师傅觉得超值,旁边几位大姐也觉得划算,说下次让家人亲戚也这样做,能省点钱。我笑说这是在薅guo家的羊毛。
司机师傅聊起他们行业的辛苦,每个跑车的都是一身职业病,为了一单生意三四多块钱要开一两个小时。还有人因此腰部做手术再也也无法从事开车工作。
每一个行业到后期已经没有了红利,只能赚点辛苦钱,作为一个开车师傅,算是技术活,同时还有车子的消耗保养,需要高度的注意力,耗费时间和精力,在如今这个物价下没有月入1万+,真心觉得非常不值。付出和收获已不成正比。
出租车司机在2014年之前都是非常红火的行业,那时候营运牌照非常值钱,被炒作得很火,如果某家有属于自己的营运牌照和车辆,当时日子是过得非常滋润。还有人当时转让车辆牌照给别人开车,自己躺赚差价。
此一时彼一时,网约车的出现,对出租车,跑车拼车行业是一场重大革命。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在合肥乘出租车时,司机师傅聊到让他悔恨终生的事情,他的老表同一时间用钱在合肥买了房,他自己还借了钱给他老表。在差不多时期他咬牙凑一凑买了出租车营业执照。
很快营运执照大幅跌价,而他老表的房子几年后迅速升值,房子升值的钱是他跑出租车6年+的钱还多。那位师傅说他自己借过好几次钱给亲戚们买房,就是不知道自己也去买,等到他自己儿子大时,买房只能买选择楼顶的隔热层,没有电梯的老楼。他遗憾自己错过了最佳的买房黄金时期。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选择大于努力,但是每个人的选择都是结合自己思想认知,权衡利弊下的结果。
有时,我想着互联网上做社群的,做IP的,直播带货的,做职场咨询的,有的人赚钱如此轻松。传统线下和线上犹豫是两个世界。
那天依米群里有一个网友说线下与线上已经是100倍的震撼度。我说传统现象和互联网已经形成了很鲜明的割裂,已经无法同日而语了。
我近距离地观摩着线上线下两群人,常常感慨万千,同时也很焦虑彷徨,内心分裂,互联网又能持续多久?人工智能如此发达,要不了多久可能就会颠覆淘汰我们。 BAT或许都降沦为能为传统公司,没有任何商业是长存的,没有任何模式是不会被改革的。
时代的列车最终会走向何方?
昨天,我在一本书里面看到,一个90年后的女孩,被称为"富二代"。她的父母是在1992年辞去体制内的工作下海经商,曾做到9位数的资产,在张家界当地已经算是头部之一了。
她说父亲60岁就已经退休了,每天钓鱼,每年固定被骗些钱,自从女孩做互联网之后,父亲被骗的概率少了很多,因为她父亲什么事会问下她。
她的母亲回忆当年时说,在面对巨大的财富时候,人的内心冲击力很大,改革开放下海创业那一代很多成功者是无法守得住那么多财富。能驾驭财富是一种更深奥的学问。
这个女孩认为她母亲在生意眼光方面更具有天赋,在2002年时,她的母亲就大量地去买土地的使用权,而她爸爸觉得"当di主"这个事很没意思。他是医生出生,从小开始学中医,他先学儒家再学医,他总觉得应该去做研发,为这个城市创造更大的价值,结果基本上全部亏光了。如果不是因为当年买公司的时候,还有一些城市中心土地的话,现在绝对是资不抵债。她母亲的预判成真。
由于她母亲和父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眼光的不同,0几年后他们离婚分开,以致才使当年下海创业的成果保住了大半。
这个女孩认为家庭也是个组织,也是个原始的最小单位的生产组织,但组织不具备增加生产力的时候,自然会考虑换一个能够共同造势的最佳伙伴。
女孩说他父亲后来再也遇见不到像她母亲这么优秀的人了。
她父母是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她认为自己这辈子无论如何也超越不了父母,但是她想证明自己不比父辈能力差,靠自己完全可以财务自由。
她做本地美团当地业务,公司成熟后她每年拿一半收入,另一半给团队做奖励。她抽身去杭州做互联网相关的一些事情,也足够财务自由。
在滚滚的时代洪流面前,父辈的选择会影响整个家族,甚至后几代人。但任何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对还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