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忙碌中短暂的惬意,去看了场电影,《老师·好》。说实话,一开始确实是为了不浪费电影票优惠券,还有为了支持孟鹤堂老师的干爹于谦老师才去看的。但看完之后觉得确实是一部值得贡献票房的电影,没有优惠券我可能就错过了。
曾经跟朋友打拐皮的时候说过,电影电视剧里的感情,除了爱情,其他的都特别能打动我。这话没错,我没谈过恋爱,在爱情故事上找不到共鸣。亲情故事就不同,你没有为人父母过,起码为人子女过。这句话只是解释一下我为什么没有选择另一部最近很火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这都不是重点。
前几天刚接触蒙太奇的概念,看电影的时候有点条件反射,到某些片断的时候,自己在心里默默给它命名。大部分电影都让观众坐在一个上帝视角,所以一些误会啊矛盾啊产生的时候,更容易引起观众捶胸顿足倍感遗憾。理性告诉我主角在某个情节不说话不解释是为了埋伏笔,留到后面的剧情再交代。但感性告诉我,可能这个人物他性格就是这样的,不为自己解释,多余的话懒得说。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过从未说出口的话,不管是被人无意打断的,还是自己愿意深埋心底的。
我高二的时候运气好分到了当时高中的重点班,学习抓得特别紧,每个人都兢兢业业不敢放松。那时候老师也爱按成绩排座位,我在中下等,座位也就在教室的中后排。分给我的同桌和我成绩差不多,是个比我安静许多的女孩。她妈妈很宠她,导致她每天有吃不完的零食(我真的很羡慕哈哈哈)。她也很大方,每天都分很多给周围的同学吃,这一点让我对她充满了好感,话也越来越多。有时候下课,没说完的话题我会在上课接着说。三番五次也被老师揪到过,但对我而言都是小事,该说的照样说。
后来,她被班主任叫出去过,谈了整整两节课的话,回来之后我问她说了些啥,她不愿告诉我。再后来,她依然每天分零食给我们吃,但是我找她聊天她就很少回我了,下课也不例外。甚至有一天早上去学校我发现她把桌子移开了十厘米,我们之间划上了一条分明的界线。
我们都默契的保持沉默。后来调了座位,她坐在第一小组第一个,我坐在最后一组最后个,刚好是个对角线。让我疑惑了好久的问题好像终于有了答案。
高二过完重新分班,我不意外的被重点班“踢”了出来,她留下来了。当我觉得我们彻底失去了联系的时候,她突然跑到我的班里来找我,送了我一本书。书的扉页里夹着一封信,很长。她没有对我解释那时老师对她讲了什么,也没解释移开桌子的原因。她告诉我跟我同桌的日子很开心,希望我能勇敢自信越来越好。那本书是一本旧书,是她自己很喜欢的一本书,书上很多句子下面划着横线,我读的时候也会想她划的时候是在想些什么。
其实时间久了我倒真的不好奇那些原因了,说不定和我心里猜的差不离,也说不定完全不一样。
明明白白反而破坏了回忆里的风景。
你知道,有些人从来就没走;你知道,有些话你永远不必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