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男孩对我说:“真搞不懂我的女朋友,动不动就生气,说我不在乎她,隔三差五地就跟我闹分手。”
“噢?说说看,主要是因为什么?”我问他,希望他说得更具体一些。
“其实都是些小事。例如,我因为忙没有及时回她的消息;我陪她逛了一天街后实在不想动了,玩游戏没帮她洗碗;她做了晚饭我却有事没回去吃……总之,只要一点不如她的意,她就会和我闹分手,直到我费尽心力哄好她为止!”男孩苦恼地说。
“你觉得这样很累?”我让他说出内心的感受。
“是啊,这样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谁受得了?而且,她三天两头闹分手,每次我都要一刻不停地去哄她,别的事都不能专心做了,真的很累。”
男孩一脸的疲惫。
闭眼在椅子上靠了一会儿,他又接着说道:“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真觉得还不如和她分开。”
男孩和女孩在一起3年了,住在一起,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可是,女孩的敏感和“作”,让男孩有了顾虑,他不确信这是自己想要的婚姻。
在一段亲密关系里,有事没事爱给伴侣制造麻烦和不愉快,特别是时不时就吵架、闹分手,让伴侣不好受,从而来求自己、哄自己,以此来验证伴侣对自己的爱,这种做法是不是很熟悉?
这就是爱情里的“作”。在恋爱中“作”的人,不仅有女生,也会有男生。
其实偶尔的“作”可以增进彼此感情,调节情趣。可如果“作”过度了,对彼此感情只会是伤害。
不论是多么亲密的关系,在大多数时间里,伴侣之间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有彼此的空间。
而时时爱“作”的人,却希望伴侣能将目光和心思都放在自己身上,成为自己肚子里的蛔虫,能了解自己所有未说出的需要。
这样的想法最终只能落空。男性和女性天生思维模式不同,就算是一起生活了十多年的伴侣,也一样无法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完全心领神会对方的需要。
所以,最终“作”的人只能是把自己气个半死,却又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作”,说到底,是用生气来表达自己的伤心和失望,通过折腾对方,来达成让对方来关心自己的目的,这像极了小孩对自己父母发脾气、耍赖、哭泣来讨要东西。
那为何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反而要用“作”的方式呢?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让我觉得很难为情!”爱“作”的女孩说。
是的,直接表达自己的脆弱和难受,就是停止“作”最直接的方式,但这又很难做到。
不过,难,并不表示不能,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刻意训练,来逐渐改变这种“作”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1、停止“不中意就生气”的自动化模式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每当遇事要“作”时,内心一定会经历一个变化,长年累月,就让“作”变成了一种本能反应。
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察觉并终止这种自动化模式。每当我们感受到自己想“作”时,立刻让自己忍住不发作,或暂时离开当时的场景。
在此之前,你可以和伴侣说清楚,你想改变自己的“作”,需要伴侣和你配合,这样他就不会在你表现反常时不适应了。
同时,你也可以对伴侣提出要求,例如,“在我生气时,抱抱我!”,这样伴侣就能为你的改变提供支持了。
2、理解和接纳自己生气背后的复杂情绪
当我们中止生气后,需要停下来观察自己的情绪,可以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我从哪一刻开始感觉不舒服?”
“这个不舒服是从何而来?”
“我是不是非得要用这种生气的方式来表达需要?”
“我可不可以直接告诉ta我的感受和需要?”
不要只知道生气,要学会识别自己的内心感受,理解并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并将它说出来。
3、尝试正确说出你的感受和需要
弄清楚自己为什么生气后,我们就要努力把这些感受和需要向伴侣心平气和地表达出来。不要抱怨,不要指责,尝试用伴侣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去表达。
注意,说的时候,少用“你”开头,多用“我”开头。
。
比如:
说“我刚刚很伤心、很失望”,
而不说“你刚刚那样做,让我很生气。”
说“我希望你以后加班的时候也和我提前说一下,这样我会感觉好受一些”,
而不说“你为什么不能提前告诉我你要加班?”
4、实在为难时,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
如果做到这一切对于你来说还是很难的话,那就有必要求助心理咨询师了。在咨询师的陪伴下,去学会理解和抱持自己的感受。
事实上,很多人的“作”来自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及时回应和接纳,从而形成了自动化的习惯,所以想要真正地改变自己的“作”,最好能追本溯源,与过去和解,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
要知道,你努力改变,并不只是为了伴侣,更是为了自己。只有我们学会更好地关爱自己,让自己不再这么痛苦地“作”,才能真正地享受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幸福。
只要你愿意,你值得爱与尊重,你也值得享受亲密关系里的所有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