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刚换工作的朋友说,出来工作那会,换工作还要别人带,是一种慢慢学习的状态,但现在的感觉是,一过来就要正式工作。
说这话的朋友,拿到offer后,老板叫他第二天就上班。而他上班的第一个周,周五通宵加班,周末也在加班。更心塞的是,加了那么多班后,甲方忽然改变主意,一切又要重新来过。
作为一个苦逼的乙方,他那几天也曾为自己写不出活动前期的营销方案而焦虑,急切地想提升自己的能力。
另一位朋友,刚毕业那会,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运营。
要把粉丝在几个月内从几千升到几万的硬性规定,让她每天感觉身体被掏空。眼袋重如卧蚕的她,每天回来只想在床上躺猪,只想休假。
她也曾在凌晨三点从被窝里爬起来写段子,在广告法出来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赶回公司修改文案,直至凌晨。
我这两位朋友,都是能力很强的那种。但人都会有卡壳、为当下不完美的自己急得焦头烂额、然后压力“爆棚”的时候。
但是怎么说呢,有压力才有提升自己的动力,没压力才可怕呢。
作为一个希望自己变得更优秀的上进星人,我其实还是对我所经受过的焦虑心存感激的。因为你无法否认,正是那些或大或小的压力,才成就了今天更好的我们啊~
1
压力不可怕,就看你怎么对待。
年轻的时候,我自觉是没啥资本,有的只是大把时间,所以我还是比较想趁这个阶段,在压力中挖掘和释放自己的潜力的。
张悬在《请你给我好一点的情敌》里唱:如果这是我不能躲闪的结局,我只求给我好一点的情敌。至少让我拥有完美的嫉妒,至少让我感觉,有另一人足以匹配我的孤独。
这首歌算是现在我对压力的一个看法吧。既然压力不可避免,那还不如趁我年轻,给我多一点的压力,让我用足够匹配的付出快速成长。
之所以有这个观点,跟我相信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越来越好有很大的关系。
回过头去看,无论是刚走上社会、急于想证明自己的2015年,还是辞掉工作进军财经圈的2016年,还是我很喜欢如今这份工作的当下,其实我都有怎么这没做好、那没写好,怎么这么粗心、能力怎么那么弱的焦虑。
但我比较倾向的一个观点是,你之所以有压力,说到底还是因为能力不够。
所以我常常跟自己说,适应阶段完成比完美重要,但只要有想学的心,还是可以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获得自己的星空的。
相信自己、提升自己是我缓解压力的不二选择。
2
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样子。焦虑是无法去除的,我们只能去适应它。
曾听一个南方都市报的记者说,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她每隔两到三周就要交5000字的跨版稿件,采访撰写任务都比较重,每次交稿前一周都会处于深度焦虑中。而她为了缓解压力,常常会把屋子里里外外擦一遍,然后焚香沐浴写稿。
这也是我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拂去了房间的尘,也扫去心上的尘。
我焦虑时,也喜欢擦拭书架上的灰尘,把衣物叠整齐,把餐具全部清洗一遍,清理厨房,把平时随意放的彩妆按部就班的摆好。
每次这一套流程下来,我基本在边做家务边跟自己对话中悦纳自我了,而且看到整理后窗明几净,整个人也会放松很多。
除了做家务、运动、户外散步这样的常规解压方式外,这几年,其实我越来越喜欢的是,通过看人物传记、把喜欢的博主的微博翻个遍以及跟友人聊天来解压。
前两种的性质于我而言是一样的,把别人的生命历程梳理一遍,然后看他们曾经如何落魄如何不堪,最后又时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其实是一个刺激自我的套路。
时代浪潮里,我们肯定有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但也会在潮汐的往来中,捡到一些贝壳。但当我们打开它的时候,会发现,上帝送给了我们一些珍珠。
对,我告诉自己,我就是那颗还在打磨的珍珠。
可能很多人对于我近几年才重视的跟友人倾诉的方式有点诧异,说到底,这还是跟我不喜欢麻烦别人的性格有关。
至于为什么我现在喜欢这种方式,是因为我开始意识到,那些跟我一起度过很长岁月的友人,我们曾互为参照,赤诚地见证彼此生命的悲欢起落。
跟她们倾诉,不用费太多口舌去解释性格层面的东西。一句我懂就足以让我热泪盈眶了。
这世上,懂你的人,毕竟跟“soulmate”一样难得啊。
3
《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男主lee就不是个善于解压的人,所以最终他选择了逃离曼彻斯特。
但我始终觉得不打开自己的心结、正视自己的内心,要过得快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压力没有上限,学会解压很重要也很必要。
我好像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看得开、也越来越能抗压了。但我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往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勇敢地紧握手中那份微小但是弥足珍贵的力量,平静温暖地和自己相处。
穿过曲折复杂的羊肠小道,你的生活一片明朗。希望你少压多快乐~
前几天一位刚换工作的朋友说,出来工作那会,换工作还要别人带,是一种慢慢学习的状态,但现在的感觉是,一过来就要正式工作。
说这话的朋友,拿到offer后,老板叫他第二天就上班。而他上班的第一个周,周五通宵加班,周末也在加班。更心塞的是,加了那么多班后,甲方忽然改变主意,一切又要重新来过。
作为一个苦逼的乙方,他那几天也曾为自己写不出活动前期的营销方案而焦虑,急切地想提升自己的能力。
另一位朋友,刚毕业那会,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运营。
要把粉丝在几个月内从几千升到几万的硬性规定,让她每天感觉身体被掏空。眼袋重如卧蚕的她,每天回来只想在床上躺猪,只想休假。
她也曾在凌晨三点从被窝里爬起来写段子,在广告法出来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赶回公司修改文案,直至凌晨。
我这两位朋友,都是能力很强的那种。但人都会有卡壳、为当下不完美的自己急得焦头烂额、然后压力“爆棚”的时候。
但是怎么说呢,有压力才有提升自己的动力,没压力才可怕呢。
作为一个希望自己变得更优秀的上进星人,我其实还是对我所经受过的焦虑心存感激的。因为你无法否认,正是那些或大或小的压力,才成就了今天更好的我们啊~
1
压力不可怕,就看你怎么对待。
年轻的时候,我自觉是没啥资本,有的只是大把时间,所以我还是比较想趁这个阶段,在压力中挖掘和释放自己的潜力的。
张悬在《请你给我好一点的情敌》里唱:如果这是我不能躲闪的结局,我只求给我好一点的情敌。至少让我拥有完美的嫉妒,至少让我感觉,有另一人足以匹配我的孤独。
这首歌算是现在我对压力的一个看法吧。既然压力不可避免,那还不如趁我年轻,给我多一点的压力,让我用足够匹配的付出快速成长。
之所以有这个观点,跟我相信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越来越好有很大的关系。
回过头去看,无论是刚走上社会、急于想证明自己的2015年,还是辞掉工作进军财经圈的2016年,还是我很喜欢如今这份工作的当下,其实我都有怎么这没做好、那没写好,怎么这么粗心、能力怎么那么弱的焦虑。
但我比较倾向的一个观点是,你之所以有压力,说到底还是因为能力不够。
所以我常常跟自己说,适应阶段完成比完美重要,但只要有想学的心,还是可以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获得自己的星空的。
相信自己、提升自己是我缓解压力的不二选择。
2
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样子。焦虑是无法去除的,我们只能去适应它。
曾听一个南方都市报的记者说,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她每隔两到三周就要交5000字的跨版稿件,采访撰写任务都比较重,每次交稿前一周都会处于深度焦虑中。而她为了缓解压力,常常会把屋子里里外外擦一遍,然后焚香沐浴写稿。
这也是我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拂去了房间的尘,也扫去心上的尘。
我焦虑时,也喜欢擦拭书架上的灰尘,把衣物叠整齐,把餐具全部清洗一遍,清理厨房,把平时随意放的彩妆按部就班的摆好。
每次这一套流程下来,我基本在边做家务边跟自己对话中悦纳自我了,而且看到整理后窗明几净,整个人也会放松很多。
除了做家务、运动、户外散步这样的常规解压方式外,这几年,其实我越来越喜欢的是,通过看人物传记、把喜欢的博主的微博翻个遍以及跟友人聊天来解压。
前两种的性质于我而言是一样的,把别人的生命历程梳理一遍,然后看他们曾经如何落魄如何不堪,最后又时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其实是一个刺激自我的套路。
时代浪潮里,我们肯定有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但也会在潮汐的往来中,捡到一些贝壳。但当我们打开它的时候,会发现,上帝送给了我们一些珍珠。
对,我告诉自己,我就是那颗还在打磨的珍珠。
可能很多人对于我近几年才重视的跟友人倾诉的方式有点诧异,说到底,这还是跟我不喜欢麻烦别人的性格有关。
至于为什么我现在喜欢这种方式,是因为我开始意识到,那些跟我一起度过很长岁月的友人,我们曾互为参照,赤诚地见证彼此生命的悲欢起落。
跟她们倾诉,不用费太多口舌去解释性格层面的东西。一句我懂就足以让我热泪盈眶了。
这世上,懂你的人,毕竟跟“soulmate”一样难得啊。
3
《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男主lee就不是个善于解压的人,所以最终他选择了逃离曼彻斯特。
但我始终觉得不打开自己的心结、正视自己的内心,要过得快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压力没有上限,学会解压很重要也很必要。
我好像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看得开、也越来越能抗压了。但我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往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勇敢地紧握手中那份微小但是弥足珍贵的力量,平静温暖地和自己相处。
穿过曲折复杂的羊肠小道,你的生活一片明朗。希望你少压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