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读了那么多书,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会让人想起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信书。人们如果自认为(或者自嘲为)过不好这一生,原因通常是多种多样的,究竟有多少是被他人的著作或者道理耽误了呢?
读书究竟使人明智,还是令人迂腐?
或许这取决于读书人是否开悟。
首先来谈谈读书为什么会有可能让人迂腐。
有两位朋友都表示过类似的看法:只有一种爱好的人是无聊的人。自从手头的文字工作越来越多,无暇顾及别的娱乐,我就愈发理解这句话了。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话都是对男人讲的,在中国古代,读书等于求功名,名利双收之后,一切都会有。这或许也是今日“读书无用论”的出发点——无法带来实际的好处。
古人还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当今时代,对于女人来讲,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一张戴眼镜的老师脸,终究比不得戴美瞳化浓妆的“女神”更引人注目。
我读书根本不算是多的,加上漫画也还不到一千本,然而已经深感读书人在社会中的无奈。原因可以分为几点来说:
一、它会影响你的职业选择
与文字有关的行业,大多代表了一种久坐的生活方式。比如我辞职前是编辑,副业是翻译。这让我渐渐由一个学生时代喜欢游泳、打乒乓球的肌肉腿运动型女青年变成了一个越来越胖的颈椎病。书读得多了,人就显得有点愤世嫉俗起来,甚至不愿意参加很多集体活动,因为感觉愚蠢。在生活中经常一入迷什么都忘了,就显得很“没眼色”。这种毛病一犯,基本上只能躲在相对单纯的文教领域。然而在我国,文字工作在就业市场的价值并不甚高。
爱书没有错,将其变成一个职业,譬如出版,很大程度上就等于甘守清贫了。感谢互联网的浪潮,文科生又多了好多岗位,文案策划、新媒体运营……共同点是想要摆脱久坐的生活方式,都很难,似乎只有当老师会好一点。
二、它会影响你和周围人的关系
输入的多了,就会想输出。读书人输出最多的是言论。于是,一部分人觉得你讲话太深奥,做人太较真,另一部分人觉得你对事物有太多自己的见解。再加上你的个性如果超过了你的漂亮与可爱,多半会成为一个独行特立的存在。
网络时代,人们往往先看其社交网络再见其人,剥离了生动的言语表情,读书人的犀利观点就更得不可爱,甚至会被怀疑是没什么朋友也没有异性缘的人。其实读书人也并非都是不受欢迎的死宅,也会参加读书会这类文化活动。然而,读书人相对而言是不爱扎堆的(因为需要安静的环境来阅读与思索),这就容易显得不合群了。
读书是一个私人的事情,脱离了具体的文本,其实人与人之间也未必就有共同语言。有人喜欢科幻,有人喜欢鸡汤,有人喜欢学术,有人喜欢宫斗穿越,有人喜欢纯文学。读一本书能找到的知己实在太少,想参与到众人的讨论中,更快捷的方式还是看一部热门电影,抑或热播电视剧。因此,读书人如果还想要融入群体,应该多一些爱好,不妨也多去打打牌、骑骑马、刷刷剧、逛逛街、唱唱K。
三、它会影响你择偶
读书人经常用读书与否来划分周围的人,无论男女。在不读书的人面前,读书人难免会有一种优越感,而读书人自己经常在别人眼中显得不合时宜。读书加上写作,言谈深刻了,就更让人产生距离感。
读书人喜欢和读书人在一起,于是就可能要面对因为太清高而困窘的局面。有读书氛围的家庭往往重视教育。毕业后慢慢发现,爱读书的高学历女性在择偶层面并没有太多优势,毕竟排在前面的永远是相貌、年龄和家境,和你同阶层男性的喜好也不例外,于是最后你只能寻找文学青年。男的文青好像就更惨了,如果挣不到钱,社会对他们的偏见比对文艺女青年还多一点。
和文学青年交友是很开心的事情,和文学青年恋爱则是难度系数较高的挑战。因为读书人很容易是眼高手低的一类人,欣赏水平到位了,钱包却经常跟不上来。文艺男青年往往有些清高自傲,文艺女青年更讨厌庸俗的男人来撩,大家还都喜欢纯净美好的存在,于是就造成了择偶标准和现实情况(自身条件)的差距。
当然,如果开悟了,这些都不是问题。如果真是读了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也许是因为没有完全领悟,也许是时机未到,也许是因为自身固执的性格。
前几天写过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文字在笔下蚌病成珠。” 读书,实践,写作,三者应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做其中一个,便不足以把道理想透彻。
辞职以后,在翻译工作之余,我每天有更多时间用于写作。写着写着我就觉得,阅读与写作的最大价值还是在于对思维的训练。阅读的过程是广采博收,实践是辨伪去妄,写作则是在帮我们理清思路。只有思维能力的提升,才能真的有效指导人的行动。
当你真正不受主流观念的束缚以后,读书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彰显。同时,意境优美的好书还能给人带来美学熏陶。
什么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呢?那就是超然物外,拥有敏锐的感官,极强的鉴赏力,以及真正独立的人格。但这些只有读书还不够,还需要写作与生活去验证。
想通了人生其实千姿百态各得其所,那么是否过得好这一生,答案全在自己心中,已经不需要他人来评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