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裸辞求职文章,可能对非名校、非名企、工作3年内的产品经理会有些参考意义。先放出来我投递的数据吧,历经39天,投了86个职位,其中有2个是Boss自动匹配,实际不合适但不知道这是系统机制投递的,有2个是邀请我投递的,剩余82个是我主动投递的。通过投递,参加了9场面试,简历转化率为10.5%,最终拿到1个offer,面试转化率为12.5%,下文会对整个裸辞、北漂的求职经历进行复盘。
考虑换城市、换工作有半年多,一直犹犹豫豫。直至遇到两句话,我才下定了决心: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如果判断一件事是对的,就放开手去做。”
2月底跟领导提出离职,3月底离开公司只身前往北京。在交接这段时间,做了准备工作,但并没有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投,回过头来觉得,应该早点开始投递工作,毕竟金三银四,可能也一定程度为后来的不顺利埋下了伏笔。
与之前换工作的做法比起来,这次准备工作做得非常足。
首先,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总结。一是过往工作经历,二是自己突出的能力项。这二者是相辅相成,也是后面所有环节的基础。
以前谈到能力项,我总喜欢写逻辑思维强,做事认真云云。之所以这么写,主要是不知道写什么,找点好词往自己身上套,凑点字数呗。还有就是没有从招聘方的角度进行考虑,他们想看到的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样的内容更容易打动他们,例如应聘的是电商移动端高级产品经理,如果我写:3年电商移动端工作经验、熟悉iOS、Android设计规范等等,至少能让HR快速了解并有兴趣继续看下去。
当然,不管我在能力项里如何说的天花乱坠,还是要通过具体的工作经历进行背书的。因而在总结过往工作经历时,我主要考虑如何能证明自己的能力项。针对每一段经历,我主要运用STAR法则辅助梳理,核心思想就是做了什么、为什么做、结果怎么样。我是做后端业务的,而且还是外包业务,因而对于结果我只能写按时保质交付,感觉还是比较虚。
其次,基于对自己工作经验和能力项的总结,为这次求职定一个方向。我从入行开始一直做的后端产品,因而大的方向仍是后端产品。结合自己的兴趣,优先考虑的是电商、O2O、企业服务以及教育(之前所在行业)。有了方向,就开始在网上筛选公司和职位了,我的策略是将职位分为两类,一是用来测试简历、练习面试的,二是真正的目标公司职位。
以上工作都做了,接下来就是进行简历书写。虽然我的岗位职责除了后端,还有APP、PC、H5端的工作,但在简历里并没有提,这跟之前定的方向有关,所有内容都与后端工作有关或是一些通用基础工作,这算是一份面向后端的通用简历。接下来,根据具体职位的JD和能力要求适当调整,对于描述比较笼统的职位,就使用通用简历进行投递。
其实在筛选目标职位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自己的致命问题,经验与市场预期不符。所以在投递的时候,无论我怎么进行调整,面试转化率一直不高,导致一度情绪低落。这里就不得不说我对自己的一些调整,主要从简历、方向及心理。
先说说心理吧,在做了前期大量我认为合理的准备工作以及有一定困难思想准备的基础上,持续面临简历、面试转化率极低的情况,内心也还是难以避免波动,以及情绪的低落。同时,还要面临坐吃山空的经济压力,在北京的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全部都是开销。双重的压力,导致我有时候一天只投递2份简历,有时候海投。我个人调节心理的方式有三,一是跟朋友聊天,二是外出散步,三是做饭,对我来说都是很有效的。
简历除了根据职位调整,还会不断对细节进行调整,比如描述方式、工作事项以及适当放大自己的工作内容。前前后后,我迭代了4次大的版本,小版本无数。
关于方向,多半时间投递的都是知名公司,主要以D轮及以上和上市公司,而这些公司对于直接经验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但我又缺乏,这是我认为的转化率低的原因。从数据来看,这类公司的职位我投递了53个,参与了4场面试,没有一场面试进入复试,简历转化率为7.5%。因而重新调整方向,主要以A、B轮公司为主,他们更可能看重后续人的基础能力以及潜力,最终投递了33个职位,参与了5场面试,简历转化率15.2%,其中3场进行2轮以上的面试,最终拿到1一个offer。
最后说说面试,除了前期准备的内容,我还准备了28个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以及回答提纲,所以在面试阶段,我跟面试官基本都聊的还不错。但是有时候紧张,会导致逻辑混乱,没有分析清楚面试官问题背后的意义,以至于表达出来的内容难以让面试官理解和信服。对于没有准备到的问题,我的思路是分析面试官想考察什么,一般来讲,回答前都需要对问题进行明确,不要上来就拍脑袋给方案。当然,每次去面试前我都会了解下公司所在行业、地位,主要竞争对手,对行业和发展方向形成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参加的所有面试的都是以同一个问题收尾的——你有什么想问的,而我拿到offer那次,其实正是凭借这个问题起死回生并最终成功的。
这次求职的时间跨度,基本在我预料之中,但困难程度却在我预料之上,这说明了过往对工作选择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份工作不仅要考虑当下,更要与长期的职业规划相结合,否则路只能越走越窄。这次之所以拿到一个offer就入职了,是因为我判断这家公司能够提供与我未来职业规划相符的工作内容,以及公司业务处于成长中、领导气场匹配。希望下次再跳槽时,会更从容一些,同时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多总结复盘,尤其要重视通过数据进行总结,工作不全是为了钱,更多的它会是你履历中一段经历,至于是否漂亮,就要看你自己的态度和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