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简文的标题是以儿子的座右铭想起巴尔扎克的名言,并由此产生自责、懊悔和反思。今天这篇简文的标题反过来了,是说比巴尔扎克晚出生84年的奥匈帝国作家卡夫卡的故事,就是那个写《变形记》《审判》的那个卡夫卡,他很“牛”,直到现在文学界都很“火”,是他将巴尔扎克的名言“我将粉碎一切障碍”改成了“一切障碍都将粉碎我”。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是卡夫卡的父亲很强势。他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当过兵,服过役,后来经商做生意,他是一个毫无温情可言的暴君,无论是他的店员还是孩子,经常肆意责备和训斥。卡夫卡的一生都生活在他父亲的阴影下,形成了一个忧郁孤独的性格。卡夫卡害怕人际交往,恐惧婚姻,加上一战期间的奥地利民生凋敝,社会腐败,卡夫卡更显孤独、寂寞和压抑。
卡夫卡是个比较内敛的作家,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卡夫卡沉溺于文学与他父亲关系很大,他21岁开始执笔写作,至41岁去世,留下4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未完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这三篇小说中,《审判》非常很出名。它是卡夫卡最为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时突然被捕,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却从此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官司中。他寻求各种帮助,都未成功,相反,那些所谓“帮助”他的人都是为了控制他并教他顺从权威,最终,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被拉出去秘密处死。
你看,卡夫卡的文笔就是如此明净且想象奇特,喜欢采用寓言体,多塑造一些变形荒诞的形象,让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和扭曲。譬如他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写的主人公萨姆沙是一个公司的小小推销员,常年在外奔波,能赚钱养活家人是时,父母夸他,妹妹爱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一只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没有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变得冷漠、嫌弃、憎恶。渐渐地,萨姆沙远离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死去。
卡夫卡用自己独特的象征、细节描写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艺术再造,使作品变成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作品中的萨姆沙就是小时候的卡夫卡自己,反映了他所见的这个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亲情、友情、爱情的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真实社会生活。
卡夫卡将巴尔扎克的“我将粉碎一切障碍”改为“一切障碍都将粉碎我”,说明了卡夫卡作为个体的人,他生活在那个时代社会周围的各种各样的障碍中,且这种“压力山大”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有一种要挤压变形窒息的感觉,所以他有一种“一切障碍都将粉碎我”的感觉,他要像鲁迅一样“呐喊”,所以他写出了《城堡》《变形记》《审判》等明显带有个人情绪化的认知作品。
卡夫卡41岁就去世了,但他的影响很大,在其作品被好友集结发表后,引发了世界文学界的震动,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都争相追认他为文学先驱,“卡夫卡文学热”至今也没有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