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看今,聊聊古代中医的品德,中医专长品德优先
提起古代的中医,往往大家广为传颂的都是年少时博闻强识、刻苦学习,学成后救治众人、妙手回春的故事。其实很多古代名医光鲜亮丽的背后还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也许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让他们走上了医学之路。
历代的名医治病创造奇迹的事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我们有资料记载的,也庞大得很,一下子也讲不完。我随便举几个例子,举几个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if !supportLists]1 [endif]先举一个例子就是汉代名医华佗的故事。华佗走在路上,看见一个人用车拖了一个小孩去看病。是什么病呢?就是想吃东西,但一吃就梗塞在咽喉,不能下咽,小孩已经奄奄一息了。华佗一看,明白了,要病家用3升白醋泡大蒜,给病人灌服。服药后病人吐出大量蛔虫,很快就好了。实际上这个病就是我们现代所谓的蛔虫性肠梗阻。 三国时期人家就有这个本事,真是了不得。他没有我们现在用的驱蛔虫药,当时只能采取简单的办法,就吃醋和蒜,病就治好了。这不是奇迹吗?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
2我还讲两个特殊例子。有一本书叫《续名医类案》,专门记载以明清时代名医为主的验案,我们现在很少有人去读过。书中有两个案例,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一个是明代名医李中梓,他看了一个病,是这么记载的:病人姓韩,“伤寒九日以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六脉皆无。” 这是什么病?这是要死的症候啊,人就要死了。李中梓看病时注意到,这个病人还没有死,因为以手按其趺阳,也就是足部一个按脉的地方,趺阳脉大而有力,摸到脉了,就说明没死,只是假死。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再按其腹部,病人皱眉痛苦,说明腹部有积滞,阳气阻隔,壅遏在内,不能畅达于外,于是出现“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厥冷,六脉皆无”的症候。李中梓真是高手,就用一剂大承气汤,猛一下将腹部积滞实热攻逐之后,病人就好了。 这个病案对我启发很大,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禁拍案叫好。这个李中梓真是太聪明了,要是我们碰到这样的病人,恐怕当时还一下子搞不准。古人的记载用文言文,简捷明了,不讲啰嗦话。这个病例说明我们中医本事有多大!是不是?这是一个起死回生的案例,这不是奇迹吗?
3 这本医案里,还有一个叫喻嘉言的清代名医,记录了他诊治的一个很特殊的案例。一个16岁的小孩,姓朱,下痢疾,暑天受热劳累以后得的病,这病很厉害呀,“昼夜达百次”,一天一晚拉肚子上百次。 拉到什么程度?不能起床,只能“用粗纸铺于褥上,频频更换”,“肛门疼痛如火烙”,肛门痛得好像用烙铁在烧,病人痛苦呻吟,“但欲水而不欲食”,也就是只要喝水,一点东西都不想吃。
这种情况中医称噤口痢,痢疾如果不吃东西,就叫噤口痢,是要死人的危重症候。病人还“躁扰无奈”,伴有烦躁不安,手足乱动乱蹬,大叫大喊大动,就是这么一个危险的案例。喻嘉言诊断为大火毒证,用黄连4两,大黄2两,甘草1两。三味药,就把这个病人治好了。是奇迹吧?
看完古代名医之路,旨在让更多的人认识的学中医艰难。需要坚持、把医德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