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前一段时间,继“佛媛”之后,网上又爆出“病媛”。
一时间,网络各路人马的谩骂铺天盖地,连官媒都下场发声谴责。可是,过了没多久,便有“病媛”当事人晒出医院的诊疗证明,委屈的表示自己是真的生病住院,事件出现反转。
近几年,类似的网络新闻反转事件层出不穷,网友们的舆论倾向也随之一变再变。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人们习惯了从表象去对事情做出判断,在“归因”时发生了偏差。
归因,即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在日常生活中,由“归因”引发的矛盾和误解也常常出现。如,朋友新买了车邀请你去兜风,你认为他是在向你故意炫耀等等。
每个人都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从而归结出一个答案,但这个答案却不一定是事实的真相。
如何才能在生活中避免因归因偏差而引起的误会呢?
作者陈晓在《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中,通过一个个简单的小故事,向我们阐述了生活中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01 关于归因,你需要了解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同一件事,人们的解释却截然不同。但不论大家的答案是什么,这个过程其实都是在进行归因。
当我们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或者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情况发生时,归因便是我们下意识会去进行的一个动作。因为,我们需要去对事情的发生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拥有应对未来的安全感。
从心理学上来讲,我们进行归因,是因为人有两个动机需要被满足。
第一个动机,是我们需要对所处的环境形成前后一致的理解。简单来说,当一件事情的发生出乎我们意料时,我们会去想,到底是自己出了问题,还是外部环境出了问题,究竟是哪里不对,为什么和我认知的世界不一样?如果我们不能对此进行解释,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
第二个动机,是我们需要所处的环境是有所控制的。这个控制不是指绝对的控制,而是说事情的发展规律在我们能够预料到的范围之内。如果达不到,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在书中,作者举了个恋人分手的例子。女孩被分手后,和闺蜜聊天,执着于找到分手的原因。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需要在下一段情感关系中做出调整避免失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事情的发展能够有所控制。
人们在进行归因的时候,会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两种。
内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结为个人特征,如自身的人格、品质、态度等;外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结为外部环境,如运气、其他影响等等。
但是影响归因结果的关键,并不是完全的取决于内或外,而是在归因时的积极或消极。
比如,同是进行内归因,婚姻幸福的夫妻,往往会将伴侣的积极行为归于其本人,而婚姻不幸福的夫妻,则会将对方的消极行为归于其本人。
又比如面对一件事的成败。积极的归因者在成功时,会将原因归结为自身的能力,也就是内归因;在失败时会归结为自己的努力不够等可控因素,从心理上暗示自己下次可以成功。
而消极的归因者,即使在成功时也会将原因归结为运气等外部因素,在失败时更是将原因归结为能力不足等内部因素,从而更加不自信。
当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不如先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归因方式出了问题。也许,在做出调整之后,一切便会柳暗花明。
02 为什么你的归因出现了偏差
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病媛”事件,接下来,就来一起结合归因理论去分析一下,为什么在事件一开始,网上会出现大量的谴责声音。
人们在谴责或者对他人表示不满的时候,往往是将其“不好”的行为归结于这个人自身,就是对对方进行消极的内归因。
那么人们如何判断一个行为“不好”呢?在心理学上,叫做归因的推论理论。
首先,是行为的社会赞许性。即,一个行为是否被社会所接受和期望。如果赞许性低或者不被期待,人们认为这个行为可能是出自对方的真实意图,归因为这个人的本质。
第二,是行为的选择自由型。一个人的行为是自主决定的,还是被环境所逼迫的。如果没有外界影响,那么这个行为也会被其他人认为是他的真实意图。
最后,是行为的非共同效应。就是人们认为,一个行为如果和其他同类行为表现出了不同,那么这个不同之处就是这个行为者的真实意图。
以上三点,“病媛”们的行为至少占了两点。
一是这些行为是她们的自主选择;二是她们和其他病人表现出了明显的反差,敷面膜、妆容精致、推荐/分享产品,不是人们常规认知中生病该有的样子。
虽然最后出现了反转声音,证明“病媛”们有真有假,但行为本身确实给了网友们误解的理由。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其中三条推论中只要有一条符合,人们就会对对方做出负面的内归因,而不再考虑其他。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加全面的去了解一个人,从更多的角度去做思考和判断,这样才不会对身边的人产生误解。
每个行为的背后成因都是复杂的,往往由内、外部多个因素造成,片面的归因不仅会造成和他人之间的矛盾,更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对未来的判断。
03 做个理性的归因者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利的事,如果能够运用好归因,理性的对事情进行分析,会有助于减少困扰。
比如说,大家上班的时候,有时会因为一些事情受到领导的批评。有的人在面对这些批评的时候就会胡思乱想:领导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是不是打算辞退我?我是不是哪里没做好?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分析批评背后真正的原因呢?答案就是:三维归因理论。
三维归因理论是多线索归因,适合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我们身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导致一个行为背后的三个因素:行为者,即做出这个行为的当事人;刺激物,即这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情境,即行为发生时的背景。
举例来说,我上班迟到被A领导批评了。那么这件事情中,行为者就是A领导,他做出了批评的行为;刺激物就是我,我是被批评的对象;而情境,就是上班迟到。
接下来,我们将要对这个行为做三个信息的判断。这三个信息分别是:一致性、一贯性和区别性。
一致性的意思是,除了A领导之外,其他人是否也会对我做出相同的行为;一贯性是指,A领导除了这次之外,在其他时候是否也会这样对待我;而区别性的意思是,A领导对除了我以外的其他人,是否会做出相同的行为。
列出这三个信息后,我们就可以用组合的方式去对这件事进行分析,如图所示:
根据上面所示的情况,我们便可以分析出,A领导这次批评我的行为,到底是因为迟到本身,还是其他原因了。
三维归因理论用在解决人际冲突的方面非常实用,当然,前提是我们对事件要有着比较全面的认知。
以后遇到类似问题,三因素+三信息的三三组合法就可以用起来了。做个理性的归因者,生活中的阳光也会多一些。
04 结尾
我们身处尘世之中,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那些来自外界的声音、网络的信息,所处的环境难免会对我们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
《什么心理》这本书,便是从这个角度切入,让我们从这些生活百态当中看到自身心理上留下的烙印。
了解自己,用“心”看人,也许才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的聪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