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我曾经特别羡慕那些能够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同龄人。我总是在想,要是我也能出生在一个条件好的家庭,那现在我不仅会跳芭蕾、弹钢琴,还能画一手好画。可惜现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我的父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父母,而我现在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
虽然没有一技之长,但在应试教育的“激励”下,我的学习生涯总算顺风顺水,成为了G省某师范院校的一名大学生。
大学期间,机缘巧合,我在G省少年宫当了一名作文班的助教。我管理的班级有四个,一共有 120多个学生。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跳舞、音乐书法、绘画 模型,他们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兴趣班,成了我羡慕的那种孩子。
刚接触到这120多个孩子的时候,我真的是羡慕嫉妒恨。每次看到他们拿着五颜六色的水粉画和写的工工整整的毛笔字来上作文课的时候,我都不由地感叹:你们父母真有钱。
可是慢慢相处下来,当我和孩子们熟络了之后,我才发现我看到的其实只是表面。
惊醒我的是班上的一位五年级的男孩。刚到班上上课时,我就注意到这位男孩。上完第一节书法课的他总是脏兮兮的一双黑手就冲进教室,我提醒过他,让他洗了手再过来,可是他没有一次记得。上课时,他总是眼睛迷离地望着天花板,挪动桌椅,发出吱吱的声音时,他也跟着咧开那长得不太齐整的牙齿。
是的,就如你想的那样,他是一位特别的孩子。我的主教在我上课的第一天就告诉了我,只是我没想到他是个特别的孩子,因为除了上课时的异常表现和说话时磕磕巴巴外,他没有任何奇怪的地方。他能写一手好看的毛笔字,做的模型很独特,甚至课下也能和其他孩子打打闹闹,这样的孩子怎么特别了?
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主教说:“他父母坚持的,我们都劝他放弃。”原来这是个从小反应迟钝、说话磕巴、爱捣腾、行为怪异、成绩不好,老师不喜欢,父母深受其烦的“坏孩子”。同时,他也是一位独生子。他的父母为了让他不那么特别,辗转送了好几个补习机构,上一堆补习班,没多久就被友好地劝退。少年宫不知道是他父母的第几次尝试。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令我震惊的是,主教老师在讲述他的过程竟然用了“从小”这个词语,我不知道这个时间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但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仅仅是个五年级的孩子。如果用一样的评判标准的话,五年级的我,大概也是个“坏女孩”。
了解了他的情况后,我便更多地关心留意他。课堂上,我走动到他座位,教他怎样去构思作文,即使放学了我也愿意留下来等他慢吞吞地写完作文。第二周下发作文,我也会偶尔会单独给他评讲。我的主教老师也是如此,我们的出发点是希望这个特别的孩子能够慢慢地改变,但一个学期后,我发现我还是太年轻,事实上,我并不能改变什么,尽管我们用足够的耐心,男孩还是一如既往,甚至到了后半学期,他连笔都不带过来。我也开始怀疑,他是不是个特别的孩子。
没什么变化的一个学期过去,第二学期开学,我在教室外看到了男孩。这次,总算见到了他的爸爸。西装革履,带着银框眼镜,从他的礼仪和谈吐中,大概能知道他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从他忧愁无奈的表情中,我更能知道他望子成龙的急迫和无力的心情。教室门口,他和我寒暄一阵,便要赶时间出差。临走时,他拍拍男孩的后脑勺,说:“好好听课,别忘了第二节模型课在一楼。”说完,匆匆走掉,男孩一年疲倦地回到座位。那时,我才知道,这学期,他还要上模型班。
但这时,我不知道该是羡慕还是可怜他了......
男孩并没有记得他爸爸的话,一上课就开始闹腾了。他不断地将铅笔往上丢来丢去,摩擦鞋底,发出响声,影响了主教的教学。主教生气地呵斥了一声,男孩竟然猛地就冲出了教室,我们都吓了一跳。第一次看到孩子这么反常的行为,我连忙出去追他,担心又害怕,要知道我的教室在四楼,在之前新闻媒体上有过多少那样的案例!
我紧紧跟在他后面叫他,他却越跑越快,很快就下到二楼并且在楼梯间将铅笔往花丛里扔。我感到很奇怪,以为他在表示不满。我赶上他,拉住他,问男孩发生了什么,可是他沉默不语,表情很委屈。我不敢说太多,只是叫他回去上课。他一听又跑到一楼,到花丛堆里,翻来翻去,说:"我的笔在这里了。笔,笔......”一边翻,带着哭腔,我知道男孩向我求助,我也和他一起翻,可是就是找不到。我答应帮他找回笔,让他先回去上课,可是他不依,带着我又在操场了兜了一圈,我真的快要失去耐心了。
最后,他可能也累了,终于停了下来,我也累得和他一起坐在了地上。
等男孩稍微平静下来,我问了他今天是不是家里发生什么事(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接触了太多因为家庭原因导致行为怪异的孩子了!)男孩轻轻地说:“没有。”我松了口气,但是男孩很快就哭了起来,“下午还有奥数班,我太累了,整天都要上课。”在追赶他的过程,我想过很多种劝告他的方式:老师批评你是因为、遵守课堂纪律等诸如此类,但万万没想到,男孩会这样回答。
然后他告诉了我自己一周的安排,周一数学、周二英语、周三奥数、周四......,我被他密密麻麻的一周吓到,霎时间,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我不知道该怎样跟一个孩子说,现在累是为了以后怎么样怎么样,更不知道该怎样帮助他缓解这样的状态。
我相信孩子最本真的反应,他真的累了!
男孩最终回到教室上课,但之后的状态一直不好。他总是匆匆从二楼书法班冲到四楼写作班,又从书法班冲到一楼模型班,听说下午还有其他兴趣班....所幸的是,在他仅有的几次作文里,我看到他最真心实意的一句话:每个周末,我都累死了!但这又是令人心疼的一句话,不知道她的父母看不看得到,其他人看不看得到。
那天,主教给他的父母打了电话,第二年他便不在点名册里了,在少年宫楼梯上也没看见过他气喘吁吁的样子。不知道他又换了一个地方重新开始,还是终于换来一个不用早起的周末。我希望是后者,作为一名曾经羡慕过他的老师。
我继续留在少年宫,有新的孩子进来,还是120人。每次回到班上,我却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相比一年前的羡慕嫉妒恨,我好像多了几分怜爱和可惜。
我很能理解为人父母,望子成龙的那种心情,我也相信没有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地成长。社会竞争激烈,父母注重教育固然是好,但希望父母不要将自己感受到的压力投射到你们的孩子身上,让他们背负着那么大的包袱度过童年。
也许,我没有资格对父母做出什么样的劝告,但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希望那样急迫的希冀能够暂停一两天,起码能让孩子真正的歇一歇吧!
(啰嗦的小虾米还是没讲完,只能匆匆结尾,我脑子里还有很多孩子的故事,有时间再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