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穷查理宝典》中,查理芒格有很多的认知提供给我们,特别是有很多的认知偏差,更需要我们去改变。
认知偏见4:
怀疑和逃避:一方面,人在不确定的状态下有可能冲动地做出一些快速而不成熟的决策;另一方面,当人对一件事情还不确定的话,也会倾向于逃避,用“忙”和不回复暂时延缓决定,来应对内心的不确定性。
认知偏见5:
习惯的改变:想要改变一个人很难,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掉坏习惯很难,戒烟很难,戒掉刷手机很难。
认知偏见6:
好奇心和聊八卦:好奇心推动了人类的创新和进化,人有猎奇心,而谣言能给人带来信息增量、新鲜感和愉悦感,所以人类爱吃瓜,谣言跑得比真相快6倍。在相信和传播谣言的过程中,人类实现了自我好奇的满足、情绪的传递和安全感的构建。
媒体可以利用这一点,断章取义,选择特定的视角对事实进行缩放增删,引导和煽动人的情绪。
认知偏见7:
公平公正的需求:虽说“人人生而平等”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真理,但人生并不公平也是一个基本事实。连猴子都有公平公正的需求,何况人类。
康德式公平,要求人们遵守某些行为方式,如果大家都愿意为了社会的整体公平承受一点点个人的不公平,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一点个人利益,那么整体社会效用还是最大化的。
守规矩的人都期望其他人也都守规矩,这次我让你,下次你让我,那就是一个公平的和谐社会。
“别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是的,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认知偏见8:
羡慕嫉妒恨:对资源稀缺的渴望和需求是主因,不患贫而患不均。嫉妒恨和幸福感很多时候是对比出来的:
亲近之人的嫉妒能量更甚于陌生人之间,导致很多手足相残、反目成仇。就像巴菲特说的:驱动世界进步的主要动力不是贪婪,而是嫉妒。
认知偏见9:
投桃报李,以牙还牙:帮助了别人总是期待对方有所回报;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也会感到欠了一个人情,需要找机会还上。
感恩是好的品德和习惯,但是有时候人也会因为一些小恩小惠掉进别人设定的圈套,做出错误的商业决策。
同理,仇恨也会引发报复,导致严重的后果。
认知偏见10:
从众:我们很容易被大众的选择所影响,也容易被一些广告宣传所操纵。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著名的电梯实验,说明了:群体行为会对个体造成压力,并迫使个体做出违反自身意愿的事情。
所谓“BD的阈值”也是这个道理:朋友圈中短时间内某些主题密集地转发,也会导致其他人更多的相关转发。
今天先总结一些偏见出来,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要尽量避免,让自己过好每一天,感恩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