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职场剧的好感,已经被几个月前的《精英律师》和《完美关系》败了个干干净净,可我还是鬼使神差地打开了这部号称国剧之光的《平凡的荣耀》。
当然,主要原因是赵又廷带给我的强烈震撼!
当初那个俊朗帅气的天族太子夜华,摇身一变成了满脸胡茬,佝肩驼背的投资经理吴恪之,神还原的社畜形象,肉眼可见的沧桑,直接打破了其他职场剧里那千人一面的精英形象。
这样一个褪去精英光环的普通打工人,简直就是卑微社畜的真实写照,让人很有代入感。
吴恪之业务能力突出,投资眼光敏锐,但是就因为桀骜不驯的性格,导致万年不升职,陷入职场中年危机,令人不禁扼腕叹息。
可是后来我发现,以吴恪之的行事作风,放在现实职场中不被炒鱿鱼就不错了,不升职已经算是人品爆发的结果了,因为他的一系列操作,简直堪称教科书级的自我毁灭。!
自作主张,缺乏大局意识
和许多有本事的人一样,吴恪之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做事就一个原则——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
公司要签约一个叫爱未来的项目,掌握核心技术,再转移给同类企业优能,然后雪藏爱未来,扼杀优能的潜在竞争对手。
吴恪之看出了公司的意图,直接阻止了签约,导致公司损失惨重,高层们开会要开除他,上司曲总直接找他谈话,可他依然坚持自我,想要给创始人铺好后路。
从道德的角度来评判,吴恪之的确是个难得一见的好人。但对公司来讲,却不是一个好投资人,因为他没有看清自己的立场。
商场如战场,企业需要的是好员工,而不是好人。当一个员工不能给企业创造高回报,甚至造成亏损时,不开除他,真的已经是仁至义尽。当然,我们也并不主张公司这种毫无职业底线的做法,只是,有些事情从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
现实职场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即便有人不想做违背道德底线的事情,大可以和公司申请,借故回避这个项目不接,亦或者在不泄密的前提下委婉提醒创始人,如果创始人执意签约,那是他自己的选择,而每个成年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在职场上,摆清自己的位置至关重要。“拿人钱财,替人办事”是一个打工人最基本的素养,做事之前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端的是谁家的饭碗。很多时候,立场决定下场。
过刚易折,对上不知变通
因为多年前的心结,吴恪之一直对曲总颇有微词,工作上也一度剑拔弩张。
下属林宇明犯了低级错误被曲总惩罚当众检讨,吴恪之觉得罚得太重了,去找直属领导王总理论。王总说,这个事情很简单,就是和曲总认个错,但吴恪之坚持自己没错。王总语重心长地说:“和别人低个头,就那么难吗?”
诚然,对于吴恪之来说,低头的难度大概已经接近砍头了。
最后还是经过实习生孙弈秋的启发,吴恪之决定放下面子,去求曲总。他比谁都明白,其实曲总根本不是要林宇明当众出丑,曲总自始至终要的,不过是他吴恪之的态度。
对于下属来说,吴总这样“护犊子”的领导可真是不多见了,可是对于上级来说,谁又愿意提拔一个如此一身傲骨的人呢?
职场从来就不是个说理的地方,谁还不是一肚子委屈地一路摸爬滚打呢?其实领导往往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再清楚不过,只是放不下面子承认。做下属的,没必要斤斤计较,甚至让全公司都知道自己和领导的矛盾。僵持不下的结果或许对领导没什么影响,但很可能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
大家都是打工人,放下心中的芥蒂,“高抬贵手”放领导一马,他会对你心存感激。如果实在放不下,大可找个单独的机会约领导敞开心扉地聊一聊,沟通是消除矛盾最立竿见影的方法。
在职场上,只有让上级舒服了,自己才能更舒服。“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必事事介怀,在坚持自我和事急从权中找到平衡点,才是智者所为。
随心所欲,白白浪费机会
很多网友都说,吴恪之不适合做投行,理由是投行需要精准的数据,敏锐的眼光,而他太感性了。
不得不说,吴恪之遇到一位好上司,王总见四组一直没有什么好项目,便把自己手上现成的包材公司项目给了吴恪之。
这对别的投资经理来说,无异于天上掉馅饼。可是吴恪之却说,自己要做农业项目,直接把王总的项目送给了二组经理周庆余。周庆余拿到项目简直难以置信,他怀疑吴恪之是不是脑子坏掉了。
坏掉当然是没有的,吴恪之随后就着手调研农业项目。可是放眼整个投资界,半个成功的农业项目都没有,失败的倒是随手一大把。
虽然最后吴恪之剑走偏锋,项目确实通过了投决会,不过曲总还是把这个项目分给了科技组来做,吴恪之只好忍痛割爱。
农业项目的成功,似乎让观众都喘了口气,至少,四组的工作能力终于得到认可。然而,如果当初吴总顺理成章地接受王总给的项目,想必早已升职,何至于最后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电视剧就是这样,总是喜欢把蚍蜉撼大树拍成是英雄主义,可是,现实的职场,是我们养家糊口的依托,生存本就艰难,哪里容得下那么多的理想主义?
生存永远是职场奋斗的首要目标,如果连“活下来”都保证不了,还如何去实现所谓的理想?
诚然,我们敬佩坚持理想的人,可即便是有自己想做的项目,也大可不急于一时,先把手头现成的项目做好,保证团队在业绩考核中能够“活下来”、“有钱途”,再去实现理想,追求前途。
先谋生路,再谋出路。我们应该做一个理性的打工人,而不是一个无脑的理想者。
非黑即白,做事不计后果
剧中最惊心动魄的情节,想必就是四组齐心协力找到陆思秋受贿的证据,最后把陆思秋绳之以法。
这件事情,属实算得上是大是大非的抉择,吴恪之带领四组坚持原则,一查到底,这本没有错,但他在做事的时候,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完全忽略了这件事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王总为了这件事情直接引咎辞职,这对吴恪之的打击也很大,他念着这么多年王总的恩情,没想到自己查陆思秋,最终却逼走了王总。即使是引咎辞职,可是背上这么大个污点,哪家公司还能再用他呢?
剧中好多情节都能看出,王总是个很宽厚的领导,在公司里拥有十分稳固的根基,所以王总走后,四组成了所有人避之不及的“灾星”,彻底被孤立。就连吴恪之自己都和妻子说:“这次升职,代价很大。”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无而死。”可是,吃瓜群众谁管伯仁到底是怎么死的?在他们眼中,吴恪之就是靠出卖上级来升职的人。试问,这样的人,再换了哪个领导还敢来提拔他呢?谁都害怕成为第二个王总。
职场上打擦边球,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很多人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许听起来挺消极,但却是职场生存的不二法门,不然一旦惹火烧身,就会闹得和吴恪之一样的下场。
当然,我们也可以不那么冷漠,掌握证据后和当事人商量,让其引咎辞职,这样既不会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也不会对领导造成影响,更不会受到舆论的攻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原则和底线固然重要,但也不能破坏掉群体逻辑,毁了他人的立身之本。职场,终究是群体的空间,不是个人的专场。
这部剧看到最后,每个人都得到了成长,当然,吴恪之也在这一次次事件中改变着自己,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创业开了自己的公司。
正如作家安倍夜郎所说:“辞职从来不是对当下的逃避,而是对未来的选择。”令人欣慰的是,吴恪之最终做到了。
职场之路,冷暖自知。谁还不是在跌跌撞撞中,一路犯错,一路成长?
愿每一个走在成长路上的你,都能历尽沧桑,却依然眼中有光。早日升职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