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社会心理学,也就是研究一个人一个群体在生存和发展中,带来的互相的社会影响,给了我很多很大的启发。
比如说到从众,我原来以为不就是没脑子的人从众,没见识从而人云亦云吗?结果我发现还真不是。实际上人们在群体中渴望得到认同奖励或者希望自己免于被大家嘲笑所以才会从众。比如大家都不发表看法,你自己去投票你或许不会勇敢的选择少数派,而选择多数派。因为你害怕被孤立。如果责任明确,从众效应就会减缩。说明人在人群中的智商是很低的,如果不加以注意的话。
众所周知的旁观者效应,越是人多,旁观者越是从众,依赖他人去救,而不是自己。所以不到紧急时刻,或者只有自己在场的时候才可以免俗。
比如说到偏见,我原来以为偏见就是信息不全或者了解的不够全面导致的,结果我发现即使是了解的很全面,一些深度的偏见仍然无法避免。特别是阶级性的偏见,宗教偏见。而打破偏见的方式可以是增进交流,特别是以合作尊重的方式来交流的话。行为才能带来态度的改变,而不是认知的改变才能带来行为的改变。
其实说到偏见,我们中国人目标的代沟就已经很明显了。80后不太懂90后,90后不太懂95后,年龄代沟越来越大,偏见也无法避免。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愿意与自己爱好兴趣相同的人交往,而不愿意与跟自情趣不一致的人来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提醒了我对于安全感的反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越自尊心低的人越容易对稍微次一点的人表示好感,而受欢迎的人呢反而更愿意找比自己好点的人表示好感。一个人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往往视角停留在眼前的利益,而不是长远,因为他害怕抓不住眼前,不敢往远处想。
一个没有安全感、低自尊的人的人对自己没自信,所以在内心里反而更追求完美,把自己的理想型投射到对方上去,而且这样的人不需要努力,比如天生智商就好,家里有钱。而一个有自信心的人反而并不是强调绝对的完美,更强调努力奋斗带来的价值。
所以你看低自尊的人遇到事情往往容易埋怨家庭,埋怨自己,而不愿意正面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恶性循环。而一个高自尊的人安全感十足,所以对于自己的困难并不害怕,努力去奋斗。所以当你遇到一些人总是喜欢自怨自艾的时候就知道那些人的自尊不强,对自己评价也不好。事实上,一个实践感不好的人,本身就很脆弱,对自己没信心。于是更容易到网络上寻求安慰和赞许。
总之这本书的价值还有很多很多,鉴于时间关系,以后继续分享其中的观点。我强烈建议你好好看了这本书,因为真的真的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