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好好吃饭的总则其实很纯粹,只赋予吃饭这件事两个内容即可:吃饭本身以及饭桌上的交流。具体的行动包含下面这三条:
第一,保持就餐环境的单纯;
第二,让自然惩罚来代替说教、逼迫和“哄”;
第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与个体需求。
培养孩子好好吃饭的总则很纯粹,只赋予吃饭这件事两个内容即可:吃饭本身以及饭桌上的交流。具体的行动包含下面这三条:
第一,保持就餐环境的单纯。
吃饭的时候,有食物、餐具和嘴这三样就够了。餐桌上的很多东西,以及大人带上餐桌的东西,都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手机和平板电脑这类既让大人分心、又让孩子不好好吃饭的东西。这些东西很容易让大人做出错误的示范,也容易让孩子因为从小就看到大人边吃饭边玩手机而有了“本来就该这样”的错误认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吃饭是一个愉快就餐和好好交流的过程。
一家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空间和相对固定的时间来吃饭,不要带着手机、平板电脑和玩具上餐桌。吃饭就是吃饭,吃饭的时候不能做别的任何事情;吃饭时可以社交,但是只限于和正在吃饭的其他人;如果想玩,也可以,吃完了饭离开餐桌去玩,如果中途要下餐桌,那就没有回来重新用餐的机会了。
第二,让自然惩罚来代替说教、逼迫和“哄”。
“自然惩罚”的概念最早来自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著的《爱弥儿》,指的是“让孩子从经验中取得教训”。这也恰恰说明,“自作自受”是自然惩罚的重要属性。说教、逼迫和哄骗其实都在向孩子表达来自大人的要求,彰显的是家庭中管理者的意志,这种养育方式能够普遍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真的有效。但是除了“有效”,这种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不管是“报喜不报忧”的溺爱式养育,还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严格管理式养育,从长远来看都有弊病。前者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后者又有损于孩子的自我认同。唯独更多地采用自然惩罚的观念,让孩子经历自主选择,之后在经验中完成学习,才会起到上佳的效果。
管控期间,如果孩子不吃饭甚至哭闹,你不要生气,不要挖苦他,更不要有什么“恨铁不成钢”的感受。你就好好地吃你的饭,向孩子表达一种“请开始你的表演”的态度就行了。你一生气,哭闹的孩子就有了爆发情绪的对象,这就把“他做错事”转变为“他和家长的对抗”,你不要自己投入这种对抗中,这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但孩子哪怕有一点儿好转,愿意乖乖吃饭、没有不该有的要求,家长都应该即时地觉察与鼓励,这才能起到好的作用。
第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与个体需求。
这种尊重包括:允许孩子有不爱吃的东西,允许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食谱的制订,不对孩子做餐具使用上的揠苗助长。你是个成年人了,你是不是还有自己特别不喜欢吃的东西,比如香菜、香菇或者胡萝卜?同理,孩子对不同的食物也会有自己的喜好和厌恶,这很正常。家长需要自己先分清楚挑食、偏食和厌食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