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再平常平常不过的户外融合中,我和孩子们正忙碌着把活动器械进行组合摆放于场地中,突然发现几位小朋友在轮胎区凑在一起,低着头在看着什么。我走过去刚想要提醒他们场地快摆好了,可以进行游戏了,孩子们赶紧拉我过去看:“张老师,你看轮胎里掉出来个冰!”原来,是轮胎里面的存水,因为天气寒冷气温比较低,而结成了冰块,保留在了轮胎里,孩子们在摆场地的时候偶然发现了它,便心生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对于事物的好奇与探究,便是一个可以选择入手的兴趣点。我也被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兴趣感染了,说着我也蹲下了身子,和他们一起观察了起来。于是,便产生了如下的对话:
——“哇,这个冰块好大啊,他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
——“是宝石一样的!”
——“老师快看!里面夹了一个叶子呢!”
...
——“对呀,是透明的冰块。冰块摸起来是什么样子?”
——“凉凉的。”
——“我只能拿一会儿,不然我的手也会变凉。”
...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冰块是怎么来到我们幼儿园的吗?为什么会藏在轮胎里?”
——“冰块是旅行来我们幼儿园的,他把轮胎当做了他的家...”
——“冰块是水做的,水冻成了冰块”......
孩子们对于冰的特性和形成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冰是水变成的,冰摸起来是凉凉的,看起来是透明的,里面的内容物是可以看到的等等。但是是否有对于冰的性质有更深的理解,是否知道水是经历了如何的过程才转变成冰的,孩子们还没有很系统的经验和感受。
我在想,事不宜迟,等下周《天冷了》主题一开始,我就要带着孩子们出来冻冰花,感受水结冰的过程。那今天就先来一起感受一下冰化水的反向过程吧。于是,我鼓励孩子们把冰块捧在手心,为了更加感同身受,我拿了个最大的放在自己手中带着他们一同来观察。
“你们看,凉凉的冰块在热热的手中怎么样了?冰块的周围还有什么?”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水滴,老师。”“冰块像在流汗一样呢。”我十分赞同孩子们这样充满着童趣的语言,瞧,冰块在热热的手中流汗,它的个头也在变小,凉凉的冰块,遇到温度高的东西,会化成水,变回那个“水孩子”的原型!
就在对话的偶然间,孩子们的手指拨动着冰块,在地面上,便留下了冰块滑动后深深浅浅的水的痕迹...
——“我们可以拿冰块在地上画出好看的画呀!”孩子们把冰块分了分,埋头在地上作起了画来,我告诉孩子们:“这时候的冰块就像一个可以出墨水的画笔,我们就可以用他融化出来的水在地面上画画。”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那么孩子们的兴趣是什么?在哪里?这些答案从来不是谁可以给一字一句规定好了的,孩子的兴趣都与经验相关,都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可能是自己已经一知半解的事物,也可能是自己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事物,这些都需要作为孩子学习的支持者的老师敏锐度的捕捉到,并且巧妙地进行展开,在不知不觉中,带领着孩子们追随着兴趣点,领略大自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