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1:教育的词源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最早解释“教”“育”的词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导出”或“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隐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潜质变为现实。
考点2:教育的定义
1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二者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
考点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广义的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态度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既包括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教师,也包括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以及学生自己。
狭义的教育者是指专门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即教师。
考点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以学为职责的人。广义的受教育者指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狭义的受教育者指教师“教”的对象,即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考点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上,教育影响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
形式上,教育影响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三、教育的形态
考点1: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或规范的程度划分)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的出现是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
考点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形式。
四、教育的属性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
3社会性——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过程,而非生物过程。教育社会性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制约性。
4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可能超前或落后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5生产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3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6长期性——教育的时间周期比较长
7民族性——是指教育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制度方面,还是在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具有民族性的特征。表现在教师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传授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等内容。
五、教育的功能
考点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个体功能(本体功能、固有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主要包括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个体谋生功能与个体享用功能。
2社会功能(派生功能、工具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包括社会变迁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
(1)社会变迁功能: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影响人的社会实践,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主要表现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和人口功能。
(2)社会流动功能: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区域、层次、岗位、科层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按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横向流动功能只改变环境,不提高社会阶层地位,纵向流动功能可以提高社会地位及作用。
考点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美国的默顿分类)
1正向功能——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2负向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考点3: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默顿分类)
1显性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任务,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吻合的结果,重要标志是计划性。
2隐形功能——指伴随显性功能出现的非预期的具有较大隐蔽性的功能,标志是非计划性、非预期性。
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当隐形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化成显性功能。
六、教育起源的学说
考点1: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宗教人士,朱熹。
观点:教育是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
评价: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是错误的,非科学的。
考点2:生物起源说
代表:利托尔诺(法国)、沛.西能(英国)
观点: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非人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
评价: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关于教育起源学说,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它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
考点3:心理起源说
代表:美国的孟禄
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动物界没有教育
评价:心理起源说是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将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起源问题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性。
考点4: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代表:米丁斯基、凯洛夫等马克思主义者。
观点: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评价:该学说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形成的教育起源学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时代特征
考点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考点2: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
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知识传授活动的知识分子和专门进行教育活动的场所——学校。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
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宗教性。奴隶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
3教育内容丰富,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4教育方法崇尚呆读死记与体罚。
5形成官私并行的教育体制,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6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
考点3: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考点4: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6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