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是枝裕和,是从他的电影《步履不停》开始的。
点开,最开始只是因为豆瓣评分。
缓慢的镜头,没有惊心动魄,或美轮美奂的画面,也没有美丽的爱情故事,亦或父子母女情深的感人场面。
有的,只是日日常常的平常,一饭一蔬,洗洗刷刷,择菜做饭,厨房里、餐桌上的话匣有一搭没一搭,以及夏日的蝉鸣和午后的汗衫。
可是看过之后,萦绕心头的,就像湿透的白衬衫,黏在心头,甩不掉似的,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好。
一个小城里,一个普通家庭的一天,却好似道尽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故事讲的是一位人到中年又失业无成的良多,因为哥哥每年的忌日,不得不携着妻儿,返乡看望父母。
他自己并不是很愿意回家,就算逃不掉一定要回,也想着吃顿饭就当天返回,不想在家过夜。
但是二婚的妻子,带着一起嫁过来的儿子,却执意要克制不舒适,去走这个尽孝心而拉拢人的过场,并做好了过夜的准备。
良多的父亲是个乡村医生,一直希望能够子承父业,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骄傲——大儿子是个医生,却在一次溺水事件中,救人身亡。
因为忤逆父亲的意志,又有着一个比自己更得父母心的优秀哥哥,良多在家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
父母对他的工作,赚钱能力,带回的媳妇和外送的孙子,都说不上称心如意。
这个一家人,看着和和睦睦说说笑笑,好似济济一堂享有天伦之乐,其实都有自己的小心事。
大家都在有意无意中回避尴尬,尽量做到暖场不锋芒,也都有点小心翼翼。
这里有父子的矛盾,母子的隔阂,婆媳的使劲,重组家庭中小孩的压抑懂事,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优秀人才因为救“傻人”而亡的该不该……
在静默、在缓慢、在柴米油盐中,日子一日一日地走着,步履不曾停歇。
简单的生活场景,在导演是枝裕和的镜头下,缓缓流淌,真实自然地让你触手可及。
最后的离开,沉默寡言的老父亲,安慰失落的老伴“很快,新年他们又会回来的”。
而镜头后面,在车上终于松了一口气的夫妻两,说的却是“一年回来一次也就够了,下次再也不在家过夜了……”
两代人的隔阂,老人的希冀,年轻人的心声,跟现在的我们多么像呀。
故乡,老家,老父母,是我们魂牵梦绕却再也回不去的远方。
是枝裕和说“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剧中的老母亲,由日本老牌女星树木希林演绎,这是一个骨灰级的表演家。
在是枝裕和的最新电影《小偷家族》中,有着非常精彩的表现,自然又深入骨髓。
在她憋着没牙的嘴,一边吧嗒无声地抿着食物,一边唠着嗑,搬着脚丫子剪脚趾甲的时候,就打动了我。
(树木希林在电影《橙沙之味》中,也有着教科书级的表现,此处不表,推荐)
《小偷家族》,一个拥挤杂乱的破落小棚里,窝着6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老少少。
靠着老人的抚恤金、靠着彼此配合的小偷小摸,艰难地过着穷困地日子。
在社会的双眼里,这是个让人匪夷所思,让人鄙弃的,一个不教人好的家庭。
但是,它教会了人们——爱。
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在“儿孙满堂”的热闹打趣中,走过温暖的最后一段日子。
一对女不漂亮,男很猥琐的中年人,在日常的吃吃喝喝中,彼此接纳他们本来的真实
,“我们不靠做那事,但是她已经在我的心里,不可分割。”
两个捡来的小孩,在这里快乐成长、彼此关爱:哥哥愿意为保护妹妹而选择“失手”,妹妹愿意放弃生而不养的父母跟着叔叔阿姨。
一家人快乐温暖、彼此慰藉,连物质的匮乏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谁说这不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家族呢?
一家人挤在屋檐下仰头看那看不见的烟火;奶奶沙滩上张嘴无声的“谢谢”;爸爸与儿子最后的一晚,以及追赶公交的呼喊;妈妈被警务人员的紧紧逼问,以及对女儿主动要求回家的不相信.
在姐姐认为奶奶是为了钱而收留她的伤心怀疑;哥哥听到家人因为害怕被牵连,想扔下他,连夜逃跑;妹妹最后依然是关在家中,独自玩耍,却牢牢记住的数数曲,都让我心痛而泪流满面。
官方媒体、法律权威真实客观的报道,让好奇的人们对这一家人错综复杂的情况,嗤之以鼻,却独独避去了“爱”,这又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
导演在这部作品中,用罪与爱,丑与美、亲与疏、卑鄙与崇高构建了一个家庭乌托邦。
在丑的世界发现美,也能在美的体验中,看到人性的高贵和卑微。
看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总会感慨:
无论多么大的冲突,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都有一种清凉的表现。
这就是导演的厉害之处。
喜欢好的导演,喜欢好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