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转,指的是情节的突然转变。当作品人物对冲突的关键问题发生了“ 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有新的发现时,思想、行动就会发生强烈转向,这就造成情节的突转。
突转,是在着意渲染的基础上,笔锋一转,造成情节的曲折,最能引起读者的惊奇感觉。金圣叹指出:“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这话深刻地表达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因为情节的反常转折,完全超越了人们所预料的正常轨道,而这种突转愈是使读者感到意外,愈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兴趣。
突转,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人物突然从顺境转入逆境。
情节突转,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作用。
比如:短篇小说《最后一支香烟》:写一个知青因种种原因,招工都没有他的份.有一天,他听说公社干部要讨论招工名额的人头,他本来不吸烟,但为了“需要”,他节衣缩食,买了一包高级烟,预先等候在会议室外,这个会呀;一开就是几个小时,他等得焦急不安,打起瞌睡来了。此时,为了提神,便抽出一支烟解闷。哪知一上嘴,咳嗽不停。再好的香烟,到了他嘴里,也是一剂苦药。于是,他马上灭了烟,又将刚点燃的烟放进了烟盒。又过了一会,散会了。只见一个个倒挂眉,高鼻梁,三角眼的人出来了。人家眼角也没瞟他一眼。可知青谦恭之至,抽出烟一支一支恭敬地递给出来的人们。当然,还得热情地帮他们一-一点上;可烟一上嘴,人们便扬长而去。正在这时,会议室里最后走出来了一个挟着公文包的“大人物”了,胖脸腆肚。知青一看,心想:这可是个“决策人物"!马上递过去一支烟。刚一递去,大人物的脸立刻从横的拉成了长的。情节此处突转,原来这最后一支烟是知青点燃过的!作品结尾意味深长地写道:不怪天,不怪地,只怪香烟一包为何不装二十一支
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作品十人物独特的性格和心理,会发生一系列情节的转折,而情节的转折,又反过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心理。
《最后一支香烟》这篇小说中,巧妙安排情节的突转,使人物性格在一刹那间定格。小说里的干部们是什么面目?尤其是那位大腹便便的“ 决策人物是什么 脸嘴?在递烟的一瞬间暴露无遗。这就犹如画龙点睛一般,完善了人物形象.这样突转式的结尾,有如一-道强烈的弧光,骤然一闪,简捷而迅速地显示了作者包藏的一切意图,使读者恍然大悟。
情节突转可以深刻地揭示人物关系变化:比如:戏剧《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在起诉安东尼奥的法庭上,年控的法官问夏洛克“立了契约没有?"夏洛克连忙答道,:“有! ”“那就按立约办事! "法官果断地说。这时,夏洛克得意至极,一手提刀,一手提秤,准备割安东尼奥的肉了。法官说:“慢! 请要一丝不苟地按契约办事!” 法官一字一句地念着。契约上写的,愈期不还借款,割一磅肉赔偿。那么,你只能割一磅肉。如多了一两或少了一两,都不行。还有,契约上说的,只能割一磅肉,如果沾了血,也不行。如违约,没收财产。情节发生突转:夏洛克吓得秤砣落地,安东尼奥瞬间转危为安,嘴血的吝尚鬼反倒被推上了审判台。
这人物关系的新变化,以是依靠情节的突转完成的。同时,由于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使故事发展呈现出生动的形态,给读者造成悬念,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情节突转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典型环境,例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发琪的礼物》,圣诞节到了,恩爱的两口儿都有打算。但因为实在太穷,所以必须精心安排。 俩口儿都想给自己所爱的人,买一件最心爱的礼物,这样才有节日的乐趣。于是,女主人公德拉,倾其所有,想给丈夫买上一条他朝思暮想的金表链。因为她知道,丈夫那只祖传的金表是值钱的,可就缺少一根相配的表链。她在推想:丈夫拿到表链,一定会拥抱着她。想着想着她下了决心,一定要买下它。可是,钱不够,怎么办?她只好卖掉了自己那一头漂亮的金发。凑足了钱,买下了金链。而她丈夫杰姆呢,出门去,东挑西选,决定买一套发梳。因为他太爱他的妻子了,特别是她那澡布似悬垂的金发,简直是他们的骄傲。杰姆问过发梳的价钱,是那么昂贵。这时,他毅然地取下了自己的祖传金表,把它卖了,读够了钱,高兴地买了发梳。他拿着发梳,飞奔回家,想亲自给妻子梳一梳那美丽的金发。可是:他一跨进门,愣住了,妻子头上的金发没有了。情节到此,发生转向,卖了头发的妻子,得到了发梳;买了金表的丈夫,得到了表链。还有用吗?此时,两夫妇从欢喜的顶峰,一下子跌到痛苦的深渊,此景此情,使读者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情节平起陡转,文章焕然出深意,更鲜明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病,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社会的本质,起到启迪人心的作用.
情节突转可以造成文势变化,深化立意;例如:《 云雀》是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一篇精美的敖文。写的隔壁养鸟老人养了一只云雀。这只云雀关进笼里时,到处撞砸,很不安宁,叫声忧郁,向往蓝天。“我”很同情它,一次趁老头不在,偷偷把云雀放了。照理。云雀离开宠子自得其所, 应大享展翅蓝天的快乐。可是,过了几天,云雀出乎意料,又飞回了鸟笼。这时,养鸟老人得意地笑着说: “我已经喂它两年了;这笼里多舒服啊!”这“突转”的一笔,好似“又一村”,把人们带到了这样一个境地:冲出了拘禁躯体的牢笼,还得打破束缚思想的牢笼,它是文章的高潮,同时又深化了主题,使文章跌宕起伏,间折有致。
突转是靠将读者逻辑扳向幽默逻辑来产生神奇的。它以“新”为其灵魂,以“意料之外”造成惊奇,同时使读者于惊奇之余,从“意料之外”转化为“情理之中”。
在音乐艺术中,常见一种出其不意的转调,形成前后的强烈对比,造成一种幽赋和风趣的结果。突转,在造成文势校化中,也具有这种作用。
突转,使情节的变化递度急,力度强,起伏能峭。好据万顷大海最深处翻腾起来,波峰浪谷,解息万变,或者忍密崩云,着起千堆白雪,或者浪上叠浪,直坠入万丈深渊,在尺幅之中,呈龙腾蛟舞之观客。
——摘自《写作技巧八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