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秦腔的印象贯穿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
在农村,农闲的时候看秦腔戏,乡政府西边有专门的剧院,每到省剧团来演戏的时候总是热闹非凡,大门口有戴着袖章把门的,不让车辆进去,进去之后,里面的场地很大,高大的舞台上灯光闪耀,演员在上面说唱走动,底下是乌压压一片人,手里拿着瓜子油糕,边吃边看,听戏里的故事,时而不忘与身边的人议论几句,戏到高潮,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看台旁边瓜子摊、油糕麻花摊、踅面摊的叫卖声相得益彰。戏演完的时候已经快后半夜,一轮圆月挂在如昼的夜空,安静而冷凉,人已经寥寥无几了,除了那个串了一天还不知道回家的疯子,剩下的就是真的铁杆戏迷。
村里有人喜好秦腔,或在吃完饭,做完家务之后来一段《梁秋燕》,或在地里干活歇息的间隙吼一段《周仁回府》,或者在山坡上放羊,兴致来了,就扯开嗓子硬咂咂的来一折子“祖籍陕西韩城县”……
秦腔多慷慨激昂,热烈悲壮,唱秦腔要满怀情感入戏,年少的时候,以为秦腔比较“做”,一句话要用两句话的时间,一个动作要几个步骤,浪费时间,现在看来,那是秦腔艺术化的表现手段,是秦人生活的写照,充满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的无奈和感慨,充满了抒情,充满了挣扎、不屈和奋斗……
刚工作,在外地,同事让唱秦腔,总觉得秦腔土,不好意思唱出来,现在觉得,秦腔是秦人的魂,唱秦腔展现的是勇敢的力量,一曲《下河东》唱走了一天的劳累,唱出了一身肝胆!有时候真想拜个师傅,好好吼几段秦腔!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秦人创造了秦腔,更可喜的是十四运开幕式出现了秦腔元素,这是秦人自信的表现,现在,昨日视为落后的地方文化逐渐回归正位,代表着地方的文化、精神和信仰。
秦人秦腔,自信,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