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5月21日文章谈到小学生作文套路问题:雷同的开头结尾、毫无新意的比喻、生搬硬套的情节。孩子们写着千人一面的好词好句、好人好事,令成人哑然失笑又深深忧虑。
一、此等套路怎么来的?
网络时代可搜索得之,无网时代《作文选》得之,贫乏时代自造套之。一个明白的事实是,八十年代乃至更早的小学生也存在这种情况。
看似陈词滥调,究其最根本特征,乃是“假”。作假行为,与急功近利、名目繁多的考试行为大有关系,明里暗里的分数量化,让学生、家长、老师三根弦都绷得很紧。
太在乎,所以“精耕细作”,甚至拔苗助长,所以在成人看来滑稽可笑的作文,在孩子眼里是好作文。小学生自身不晓得自己的作文已走入邪路,不知道自己中毒已深,恰恰相反,他们自以为佳作在手,得意异常。
其实,此等套路,不唯小学生作文存在,中学生作文在素材、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表现,更是登峰造极,甚至在英语考试作文中也不鲜见。静心想想,新婚贺词、领导讲话、自荐用语,成人社会诸多场合的“套路”又何尝少见。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称之为“套板反应”。
二、解套之路何在?
首先,应告诉学生“为什么写作”。小学生往往只看到考试、分数,不去考虑更本质的东西。套路之突出“优点”在于好学、标准化批量生产,是工业思维,其投机、偷懒、简单化,与写作的生活化、个性化、创作性相悖相逆。教师有义务让学生感知“写作的美好和必需”。
其次,从“应用文”写起。小学乃至初中以及高中低段,都以记叙性文章写作为主,讲求抒情性、细节感,文艺腔调较重。实际上,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请假条、便签、申请书、书信、演讲稿等,实用性强,造假空间小,若加重视,从小写起,对培养质朴、严谨、明白的写作路径或有帮助。
再次,在“写作之初”少点评、少讲解,在愤悱处点拨。技巧是写作之末,但又是最容易讲的,所以老师一般会讲怎么写一二三四,不能怎么写甲乙丙丁,然后学生动笔。在小学生如一张白纸时,这些东西往往会限制其思维,不如少说几句,让他的全部生活体察力、虚构力尽情发挥;很多写作“难题”,也会在学生自己的摸索过程中迎刃而解。在学生苦思不透,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感觉自己欲提升而苦不可得时(如素材严重自我重复、急需扩大视野;如记人时总是无事可叙、面目模糊、无从下手;等等),再给予他们及时点化。
最后,树立科学的“写作教学观”,谨慎表扬“优秀作文”。被表扬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孩子是不被认可、至少不被十分认可,对其写作兴趣的发掘和维持或有负面影响。而且“榜样作品”非常容易成为唯一追求方向,甚至很多学生直接借用其故事。教师须从根本上改变“写作教学观”,扭转精英写作的标准定位、漂亮好看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人可以写作、人人需要写作、人人享受写作。与其表扬个别,不如藉住写作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保护每个孩子最初“真写作”的宝贵种子。
总之,小学生作文套路深,成人难辞其咎,在解套之路上需有所作为,眼光放远,尊重写作规律,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