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你是否笃信你能变成更好的你?
注意——不是“觉得”,也不是“希望",甚至不是”相信“,而是”笃信“(即,120%地相信);不是”也许能“,而是干脆清楚的”能“。若你不是”笃信“,只是”希望“,只是”觉得“,或者干脆清楚的”不能“了。若你不笃信”你能变成更好的你“,那你就没有必要读下去了。
为什么是120%地相信?是说,你要相信到这样的地步:即便有人打击你,打击掉120%,你依然100%相信!
你必须对两件事深信不疑: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一定会变得更好!
若长期持续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的未来一定会很伟大!
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他们“不运动”,他们不去应用那些道理,所以就没有机会在应用中调整自己及自己对那些道理的理解和感悟,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完成那些道理的“内化”,那些道理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中小学课本上印着的字而已,早就还给别人了!或者,说的再干脆一点,他们顶多是“识字”而已,根本谈不上“有文化”。
但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的的确确“挣扎”过,却和那些从未“挣扎”过的人下场一样呢?解释很简单——“挣扎”得不够。任何道理和我们平日里使用的任何“工具”一样,要在大量使用之后才能进入“熟练阶段,而后才能”运用自如“。所谓”挣扎“,无非是把自己期初并不熟悉的"工具”(即,那些道理),通过反复运用、反复琢磨、反复调整,变成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的工具。你一定见过那些工具应用不熟练的人,他们看上去很笨拙,做每个动作都像在挣扎——若那人受不了自己的笨拙,中途放弃了,那“工具”也就瞬间沦为废物了。
鸡汤
从理论上讲,那些在今天被人们称为“鸡汤”的东西,本质上只不过是心理学研究成果的“通俗版”。
感:
字字珠玑,深入人心。每一个问题都是一面镜子,照出当下自己的问题点和不足之处。这其中说的两个大问题,都是自己亲身体会的,尤其是“挣扎”这件事。不断挣扎,不断放弃,又不断拾起,再挣扎,再放弃。现在回顾这个过程,有些后悔,但更多的是醒悟:哪有那么多事情是短期行动就能改变的,需要长期的践行。中学就知道“量变产生质变",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自己却没有切实践行,尤其,自己当时对这个道理是那样感觉与众不同,但也仅仅是与众不同,并没有笃信,所以也就只能看着别人来践行这个道理,然后自己再用到别人身上做总结话语。
思:
为什么笑来老师能够思考的如此深刻?文中的每一个字词,用得是那样恰当、到位,清晰准确。我想,这也有方法论。就像笑来老师结尾说的“生活也好,人生也罢,都一样,总有方法获得更好。所以我笃信:方法总比困难多,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我一定会变得更好!
另外一个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就是:道理到行动。一句话:量变产生质变。道理需要反复运用、反复琢磨、反复调整、再反复应用,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行:
1.笃信方法论原则: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一定会变得更好!若长期持续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的未来一定会很伟大!
2.道理-行动原则:道理需要反复应用、反复琢磨、反复调整,量变才能产生质变。
3.践行每日反思
4.找出当下需要长期坚持做的事情,安排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