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数量级”,比如一千和一万,就是差了一个数量级,一百和一百万就是差了四个数量级。如果我们同时把小级别的和大级别的放在一块比较,通常就会把小级别的忽略掉。比如在计算八百万加五百万加“六毛七”等于几,这个“六毛七”一般都会被忽略掉。
举个现实的例子:地上有一百元钱,咱们看到后肯定会捡起来揣自己兜里,但是马云就不一定会捡。因为这一百元钱相对于他的资产和消费水平来说,已经是可以忽略不计了。换句话说,就是他弯腰捡钱这个动作是毫无意义的,捡了也白捡。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会因为几分钱红包,几毛钱菜价,几块钱邮费,而去花费大量的成本在这些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上。
有个广告上的案例,就是很多的饮料里都会宣传,我们这个牌子的饮料里富含什么什么营养,喝了之后能强身健体、改善睡眠;或者是那种朋友圈发的“养生文章”,多吃什么就能对身体的哪方面有好处。其实这些内容都是在“数量级”上给人下套,那些饮料里确实是有营养物质的,这个没骗人。但问题是,这些营养含量是非常之低的,低到已经可以忽略了。何况人体吸收效率非常有限,本来就是一个很小的量还要再乘以一个小数点,结果就是无限逼近于“零”。换句话说,很可能要喝掉一个游泳池的饮料,才能对人的健康稍微有这么一点点改善。那么就有人说了:我就是要改善健康!喝掉一个游泳池也在所不惜!这样的结果就是还没等你“改善健康”呢,饮料里面的巨量糖分已经完全摧毁你的胰腺了……
所以说广告商聪明就聪明在这,很多的保健品、护肤品,不会告诉我们有多少营养,只会告说“有”或者“没有”,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没有相应数量级的“有”,其实就等于“没有”。而事实证明,消费者并不能分清这点。
还有一个现实上的应用:就是有些厂家会把生产出的次品也拿出去一块卖。
万一消费者投诉怎么办呢?放心,这个厂家根本不关心。
首先是因为次品率本来就不是很高;其次是,就算买家收到次品了,一时半会儿也发现不了,用上半年才会出毛病。而且就算半年后真的出毛病了,还得排除一部分“怕事”“怕麻烦”的买家,因为他们不会主动去找麻烦,只会忍气吞声。这样一筛选,基本上已经剩不了几个了。而其余的那些“主动维权”的受害者中,还得排除一部分文化水平低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上哪去投诉,光会打电话骂客服,这些人也不需要管。最后剩下的就是厂家真正的“敌人”了,他们知道怎么去相关部门处理。所以对于这种麻烦的消费者,厂家只能乖乖赔礼道歉,并且给人家退换,然后看到厂家这么诚恳,也自然就不会怪罪了。
就这样,经过这么层层筛选后,原来有相当一部分的次品,全都被完美解决了。虽然最后还是赔了一点钱,但是这些用来补偿买家的赔偿金,对于商家来说已经是一个可以完全忽略的“小量级”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再牛的厂商也会做出次品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与其花大价钱去把品控搞的完美无缺,不如让一部分消费者“受害”,然后再去给他们赔礼道歉。这两件事的成本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
上面说的这个其实还不算什么,还有一个更严重的:就是有些小区里的电梯常年不检修,因为如果真的按照标准来的话,这个费用开支是非常巨大的,所以物业为了省钱就经常偷懒。
那万一电梯出问题,死人怎么办呢?一句话,赔钱呗!
这个给受害者赔的钱相对于好几年整个小区的检修费,也是一个“小量级”,所以物业宁愿死人也不愿意掏钱维修。那我们认为物业真的这么没良心吗?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业主不愿意交钱,一个个都跟铁公鸡似的,物业根本就不会额外拿出钱来,所以也只能靠这种“数学”方法省钱了。
再回到个人的发展上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当“月光族”,一个月挣多少就花多少,根本没考虑过要存款。这些人没脑子吗,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非常精明的。他们觉得现在的这些微薄工资,就算再怎么省吃俭用,一个月也攒不了多少,相对于买房结婚,完全就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小量级”。那为什么要为这些“忽略不计”的东西而虐待自己呢?何况现在虽然只挣几千,但是相信未来的自己可是钱途无量啊,一年挣个七八十万也不是问题。就算现在不吃不喝攒下来几万块钱,相对于未来的收入,不过就是一个月的工资而已嘛。所以现在最理性的决策,就是把每个月的收入全都用来“投资”自己,一分钱都不留,甚至去贷款。因为这些在现在看似“很多的钱”,相对于“未来挣大钱的我”,都是“小数点”。
就像马云的一百块钱一样,存着也是白存,不如全都花光,用“未来可以忽略”的成本,去尽最大可能让自己“走向未来”。所以真正的企业家永远都是负债累累,而那些整天省吃俭用给银行送钱的,基本上都是小老百姓。越是对未来有希望,就越是要花钱,无论是去报培训班,还是花大价钱买化妆品,其实都是在充分利用未来的“忽略项”。
这并不是铺张浪费,而是未来的自己,根本就看不上现在的这些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