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缘起。
十多年前,从网上看到一本小书——《查令十字街84号》,当时刚接触书话类的书,对于写书的、写书店的特别喜欢。购书途径狭窄,一直没买到,当时单位有一能打印东西的打印机,我破例偷用了一次,把网上下载的《查令十字街84号》打印了出来,厚厚的一本,翻了好多遍,一直没有购买纸质书,不知道是不是对作者不敬。
不久前看某公众号的时候,看到有卖《查令十字街84号》续集的——《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前者是书信体,后者是日记体。是作者海莲·汉芙在弗兰克去逝之后,因为《查令十字街84号》的出版获得了一部分版权钱,去往伦敦四十天的旅行日记。
开本与前集保持了一致,字号偏大,行距舒展,纸张偏厚,每翻一页总感觉是不是一下翻了两页。一页页翻着很舒服,开本小巧,不厚,原谅我这个痴迷书籍的人,除了内容,我还喜欢漂亮的装帧。
小书读来很轻松,用了不到两天时间看完。
虽然很多轻松的阅读会让思考懒惰,但是书籍带来的愉悦感,也不是一点用也没有吧?
2.一场期待已久,又说走就走的旅行。
读完书,有种淡淡的忧伤,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1971年6月17日,作者从纽约出发去往伦敦,7月26日返回美国,一直到去逝的二十多年间,她再也没回查令十字街84号。
我最关心的是,作者去往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时候,心中所想。
期待已久的地方,变成了这样,从遥远的美国来这里的保守的老小姐,心中已经不是悲伤所能表达。
这位终生未婚的老小姐在伦敦受到书迷、弗兰克的好友与家人的热情款待。
她迷恋于伦敦的一处处与文人、与自己的先祖有关的记忆之中,有相遇的喜悦,也是无来由的刹那间的感动。
海莲·汉芙一生穷困潦倒,这四十天的出行成了她一生最美好的记忆。
她在伦敦迷了路,遇到一个如风的男子为她指路,随即匆匆离去。那一刻她回头突然感慨:
人不该这样,像风一样吹进你的生活,然后又在瞬间消失,连名字都不留一个。这正如狄更斯曾经指出的:我们都一起走在通往坟墓的路上。
那一刻悲伤如此清晰,一瞬间又深深埋藏在了她的内心。
她想到的应该是纸上相交多年,从未见面,也再也不会见面的弗兰克吧?
悲伤原来可以埋得如此之深,又如此之浅,稍微一触碰就瞬间崩溃。
3.缘灭
分别终会到来,飞机起飞的那一刻,这四十天的经历,似乎显得脱离了现实。
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切都不是真的。甚至所有的人也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一切都是想象,他们全是幻影。
一切到此为止。
多年以后,海莲·汉芙病逝。
推荐理由:
一位可爱的爱书人,一场相交多年无缘见面的友谊,一群由书而聚的爱书人,两个从书中泛出古典记忆的国家,一场寻找记忆的旅行,一次长久缘分随着主人的离场而终结,一点淡淡的忧伤,温暖爱书人的心灵。
一本可爱的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