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的姬妾,美名早著,已随冒公子隐居扬州郊外的绿杨村。清军平定中原,入主江南的大臣便搜秦淮佳丽,把她劫掠了来,献给顺治帝。董小宛原出身青楼,是为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早已看破红尘,知道自己万万不能拼却一死,只能舍身忍辱,保全丈夫,日后觑个机会,再一死以谢冒公子,及至见了青年天子顺治,她抬头之间,即见顺治的目光,如高山流水,如秋月精魂,顿然觉得满腔的话要诉说,又忽然觉得什么话都不必细说。顺治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瞥一顿,都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向她摇撼着,伸展着,如丝如绵,如光如影。她原以为顺治帝贵有天下,三宫六院,自己于他,不过是朝花夕露而已,过后便零落成泥。哪里想象到,顺治后宫竟素来冷清,自己乍到却独得钟情。从前跟着冒公子在绿杨村时,常诵读佛经,思悟禅机,总以为参透情关,不生绮障,而现在这位多情天子,竟如作茧春蚕,那万缕柔丝,她已无法摆脱了。她不敢对顺治说是冒辟疆的姬妾,只说冒辟疆是她幼蒙养育的表兄。自己心里又添忧愁,怕多了这段情缘,又多了一层孽障了。 董小宛曾跟随冒公子多年,不但诗词歌赋,出口成诵;琴棋书画,也无所不通,当下与顺治耳语多时,轻轻地又站起身来,坐到古筝之前,伸出春葱纤指,一曲《梅花三弄》,如溪涧流水,幽幽泻下。顺治也不唤宫女,自己亲燃檀香,然后又取过一把三弦,和着古筝,两人竟痴痴地弹奏着。然而,音乐仿佛只低回在苑壁的仓苔,一到宫墙之上,便淹没在深宫的肃杀中了。顺治若有所感,一时呆住。小宛急忙停下古筝,挽着顺治,又到了书案之前,轻磨黛墨,调研七色,铺开宣纸,洋洋洒洒,一丛山野蔷薇,跃然纸上。顺治看了,也提起笔来,点了几点,竟成两只彩蝶,舞于蔷薇花间。小宛嫣然一笑。又裁了纸,画了一湾春水,曲岸芦苇。顺治又稍事点缀,两只鸳鸯,并头水上。小宛却忽然抛开彩笔,浓墨写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顺治也接笔写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小宛却又凄然问道:“我本汉女,你不存芥蒂么?”顺治脱口道:“我心一统,正大光明。”说时顺治牵过整张宣纸来,笔下一动,“正大光明”四只大字正气凛然,磊落坦荡,刚柔并见。小宛端详良久,沉思道:“当今天下初定,皇上何不把这四字造成金匾,悬于乾清宫内,让世人明白皇上的心迹呢?”顺治觉得董小宛所言极是,即刻传令内侍太监,按字迹监造牌匾。现在,二百余年倏忽过去,北京故宫博物馆中的乾清宫,就在昔日顺治皇帝办公宝座的上方,至今还赫然悬挂着这块“正大光明”的金匾。拂晓时,太监来报,悟真菩萨坐化西去了。顺治乍听之时,心中一震,即时大彻大悟,了了如镜。命人随往西山,亲自监看入殓,以皇后之礼发丧,葬于西山绝顶。西山一场葬礼,最后宫女太监却不曾注意,贵为天子的顺治皇帝,已雨笠芒鞋,从他们身边托钵而过,渺渺然遁入空山了。
此版本,顺治的形象颇显光辉,哈。
辟谣的证据: 据冒氏本人《影梅庵忆语》称:她与冒氏在乱世中相伴9年,殁于清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日,享年28岁,葬于如城南郊“影梅庵”侧。
此证据不值一驳, 礼貌一点地讲:在我们这位"牛郎"的心目中,织女已于28岁那年飞回天宫了。
这个传说见于如今众多的电视剧,楼主是不看这样的电视剧的,哈。
董宛,又叫董小宛,名白。这个白字后来居然派上了大用场。
宛,小的意思。也许当时有人昵称她董小小,董宛宛,(叠音为yuan)都很好听。现在都叫他董小宛,咱这里也这么叫吧。
董宛,
上有苍穹,
乘除加减。
然而后来流传的版本的雏型却是 蜡油冻佛手。此宝贝大概于道光年间重现江湖,传说仅仅是把董鄂妃还原成了董小宛。
而这个正!白!旗的董鄂妃却是 前文提及了的外路和尚的作品。对了,仅仅是作品。其原型却恰巧是我们这段奇缘的女主角董宛。
假作真时真亦假,大家是否也象楼主一样,为之扼/腕一叹啊。
这位外路和尚不仅把我们的 女主人公改了名,改了岁数,改了族籍,还删去了一段情节。
据汤若望回忆: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有学者认为是某个一品或一品以下武职官员)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也就是说, 我们的瑞大哥拉皮条不是帮顺治拉的。而是另有其人,乃一满藉武官。
顺治是从自己的臣子那里强夺的 董宛。其中的恩恩怨怨还真一下子拎不清。
我们来简略地梳理一下董婉的时间节点。
1,生。
2,青楼。
3,相识.相恋.归隐。
4,乘危.献宝。
5,偶遇.热恋.除"奸"。
6,入宫.加封.伺豆.生子。
7,子加封.子死。巧姐之死。板儿之死。
楼主想聊聊4-5这个时间段, 也即被外路和尚删去的这段。
我们再来说 《一捧雪》。
前文楼主说,雪艳暗示的是二哥哥的神仙姐姐。 神仙姐姐的事迹楼主一直没说,如果本楼的文字在楼主的有生之年得到广泛的认同,则择机说说看。不然,去那边时,还给二哥哥便罢。
作者对 一分为二这个词理解得很透,哈。雪艳当然也暗示宝玉的二丫头,董宛。
现代人对明及以前的先人的思想行为很难理解。 不理解那就对了,大家看了可别生气:现代人经过了清一朝漫长的奴化和民国时期以及改开以来的洋化,都不知道自己为何物了。奴化加洋化的结果只有一个,愚化。前两天有网友在本楼又提及教育,教育当然是开为了开民智。何为开民智?发现自己。似乎扯得有点远,以此回复那位网友,以感谢参与本楼。
董宛,
本来是想做点什么的。
直到
见了顺治,
她的想法变了。
当然,
她更想做点什么。
仕女的伟大,
不是一般的你我可以想象。
楼主是在神仙姐姐那里见识过了……
然而,用现在的话说,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董宛的时间表是楼主刚才 一时杜撰的,别较真,哈。唯独不见乘除加减的减。
减二卿。——《史记·赵世家》
减,即诛,杀。
不生不灭的 滅,不增不减的減,这两个字看起来有点象,区别是灭口。
乘除加减,上有苍穹。这个减,才是关键,人在做,天在看。
我们的牛郎襄大哥本以为他的织女董宛也会象 雪艳一样干出一件大事,震惊朝野。然而当他得知董宛与顺治热恋的消息时,他崩愦了,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他在他的文字中写下:董宛去世。是年,董宛28岁。而顺治14岁。巧姐的生日七月七。7+7=14,14+14=28,当然,7×2=14,14×2=28。反之亦然。这个乘除加减一定成了当时廊上廊下,饭后茶余的笑谈。我们也拿来乐一乐,哈。
外路和尚看大展才华的机会来了: 28-15=13呈给了贾母(孝庄)。这样听起来,董妃比顺治小一岁。
我们说了,作者的一分为二的功夫甚是了得。 贾母分为宣妃,庄妃,宝玉分为崇祯,顺治(黛玉亦然)。《豪宴》分别指神仙姐姐,二丫头。接下来我们说说元春点的另外一出戏,《乞巧》。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折子戏《乞巧》, 节选自《长生殿》。来几段台词,与大家共赏:
1、唐明皇欢好霓裳宴,杨贵妃魂断渔阳变。鸿都客引会广寒宫,织女星盟证长生殿。
2、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地把天宝遗事弹。
3、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
4、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
5、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行过处,辨不出紫陌红尘。
6、霓裳天上声,墙外行人听。音节明,宫商正,风内高低应。偷从笛里写出无馀剩。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
7、香肩斜靠,携手下阶行。一片明河当殿横,(旦)罗衣陡觉夜凉生。(生)唯应,和你悄语低言,海誓山盟。
8、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
9、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无限情思。七月七夕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谁知道比翼分飞连理死,绵绵恨无尽止。
《长生殿 》的男女主人公同样也分别指向
左右宝玉(宝玉的大名在此告诉大家吧)和
神仙姐姐刑岫烟及二丫头巧姐董小宛。
而我们的襄大哥, 却成了真正冒牌的牛郎。冒襄,好个冒辟疆,哈哈。
这个真有点难以下笔,你觉得判词里的狠舅奸兄的奸兄会是谁呢?
【画】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这是个违逆的景象, 如果真有这样的景象,那一定是白骨精变化的。
看到 荒村野店,大家记起前文提及的史大妹子醉卧的那张冷板凳了吗?
请把 荒村野店 还原成作者本想说的四个字,试试看?
本来,巧姐就说到这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