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每个家庭需要的内容,点蓝字关注↑』
文|大道 图|网络
前不久带小财神君去公园玩,碰到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一直在哭,不远处的地方坐着她的妈妈,满脸怒气,让人不敢轻易接近。
过了好大一会,女孩子的哭声还在,她的妈妈仍然是一脸愠色一动不动地坐着,有热心人凑上前去劝解:孩子这是怎么了, 怎么一直哭?这大热天的老这么哭该上火了。
“没事,让她哭吧,哭够就好了。”小女孩的妈妈没好气地说。
热心人默默地走远了,我也去追已经跑远的娃了,后面故事也不知道是怎么结束的。
像这样的场景,以前也见过很多,当已经奔溃的父母面对一个更为奔溃的孩子时,谁都会感到束手无策:好吧,你想怎样就怎样,我放弃了。这通常是父母最为无奈的选择。
我有一个朋友,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做得很不错。有一次我们在一块玩,两个孩子因为要玩同一个玩具争抢起来,她首先制止住了自己的孩子小A,告诉他:“这个玩具是小C的,你想玩的话得等他同意才行。小A现在不同意,因为他要自己玩这个玩具,所以你必须等待。”
小A当然不高兴了,开始大哭起来。
朋友便把小A抱起走远一点。孩子哭了一小会后,小A妈妈见孩子似乎并没有那么伤心了,便说到:“好点了吗?我的小花脸宝宝。”
小A听到妈妈叫他小花脸,顿时乐了,可是转头看到还在不远处玩玩具的小C又要开始哭。
“好了,宝贝,哭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一起来来想想解决的办法好不好?那个玩具小C也很喜欢玩,如果你特别想玩的话妈妈建议你去拿个自己的玩具和他交换一下试试,看看他能否同意。”
小A采纳了妈妈的建议,跑回家去取自己的玩具。结果下楼后又被其它玩游戏的小朋友吸引了。小A妈妈提醒小A:“你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问问那些姐姐们是否可以和她们一块玩。”
结果是小A顺利加入了游戏当中,对玩玩具没有了任何兴致。
之所以很佩服这位朋友,是因为她总在每个关键点的时候都处理得很恰当。比如,孩子哭了,她会给孩子一个情绪出口,让他发泄下坏心情,然后又在合适的时候引导孩子回归,给孩子提供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进行尝试。
久而久之,孩子在这些生活体验过程中就会慢慢养成这样的习惯:我可以哭,可以发泄情绪,不过我并不能被情绪控制太久,我要在我觉得舒服些了的时候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直坐以待弊。
反观那些一直在哭却没有人进行有效引导的孩子,最后他们确实也不哭了,不过却是因为哭累了或者自己把情绪消化掉了,不再因为这件事情伤心了。可是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们的方式还是要哭,因为他们不知道除了哭自己还能怎么做。慢慢地,等他们长大后知道去想办法的时候,他们可能不会哭了,只是性格会变得更加倔强或者更加沉默。
以前还遇到过一种情形:当一个孩子不愿意分享给另一个孩子玩具的时候,那个没有得到玩具的看护人会说:“这个玩具一点也不好玩,还不如咱自己家的玩具好玩呢,快走吧,我们去那边玩去。”
一般这样说的都是老人比较多,颇有股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他们成功的把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了,孩子最后也没有哭闹,可是却丧失了一次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自己和孩子都处于情绪中时,特别推荐我朋友的做法,让自己尽快平静下来,然后找机会去安抚孩子的情绪,最后和他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看似你在帮他摆平问题,其实你是在教他怎么沟通和怎么去摆平问题。
敏感、强烈的情绪化和缺乏冲动控制是所有孩子的共同问题,这也通常是他们表达需求和感觉的方式,所以我们会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喜欢和我们对着干,其实这是他们自我意识形成的一个必经过程。也只有在一次次和父母的对抗过程中,孩子才会找到安全感,找到自己所处环境的界限,找到处理问题的真正方法。
正如《有边界,才有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一书中所说:
成功管教孩子的最大秘诀是摒弃那些充当权宜之计的小诡计、小花招以及其他各种操纵技巧,转而对婴幼儿和学步期儿童诚实以待。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耐心引导,以便他们可以将是非观念内化于心,形成真诚的自律。这是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所需要的。
PS:今天推荐一本书:《有边界,才有自由: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这本书我在看第二遍,每次的收获都不同。如果你有关于给孩子自由与界限的困扰,推荐一读。
关于大道:自由设计师、全职妈妈、摄影发烧友、爱写东西的小作者,同时也是努力学习儿童早期教育的小学生,身兼数职却也游刃有余,乐在其中。微博:大道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