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必然绕不开主旋律。
你敢不敢承认,以往我们对主旋律的固有印象是:
有意义……但,也说教。
有正能量……但,也挺装。
好在今年的国产主旋律,算出彩。
登上国产第一的《战狼2》,青春气十足的《建军大业》,甚至连《二十二》这样的纪录片,也掀起不小波澜。
国庆档,本来也有两部“主旋律”——李晨导演处女作《空天猎》,冯小刚《芳华》。
不过前几天,《芳华》退出了。
它的退出,突然让Sir联想到了一个国产片的空白——
长久以来,我们的确缺少观众真正愿意消费的、现实背景的商业大片。
这是什么片?
简单说就是,让你观前有期待,观中有快感,观后有思考,所以,你很愿意掏钱。
那关于主旋律,我们现在有哪些?
第一类,虚构商业片,如《战狼》《空天猎》。
好看,却基本是虚构的。
“海军配合撤侨”“空军救援人质”,反映了军队、国民的积极面貌,但谁都看得出,跟真实比还有距离。
对强大祖国的美好设想固然很励志,但它毕竟不是对真实历史的复盘,在启发国民的程度上,轻了。
第二类,现实题材“小片”。
多是《二十二》这样的小成本。它讲述少数人的悲剧命运,试图抚慰历史遗留的伤痛,也带给新时代看客一些反思与警醒。
由于它真诚、平静,观众被感动,然后自发地口耳相传,造就了票房奇迹。
但它的奇迹,仍然不是大片式的。
此外,更多小片由于天生劣势,无法吸引眼球,仍然被淹没。
第三类,现实题材的严肃大片,《1942》《唐山大地震》......
故事脱胎自历史,足够真实,足够震撼。
但也由于基调严肃、沉重,往往让年轻人或追求娱乐解压的部分大众,望而却步。
所以,一直以来国产大片,都在走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一条纯商业,虚构你怎么拍都行,真正的现实题材嘛,有审查和市场风险,干脆不碰;
一条纯现实,既然一讲现实就沉重,干脆只要口碑、奖项,不要钱。
那你就要问了,又赚钱又关注现实,这样两全其美的事儿,可能么?
可能呀,而且例子很近——
我们的邻居,韩国。
别以为人家就是商业片发达,其实他们家的主旋律电影,早就学会了商业化。
韩国有大量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既有《辩护人》里的现实小人物,也有像《暗杀》这样的历史事件。
由于他们起步早,类型多,质量高,所以琢磨出了一整套吸引观众的叙事和拍摄技巧。
既能做到,吸引大众,升级观影体验;也能做到,让观众反思现实,推进社会进步。
商业与深刻,真正做到了完美相叠。
说真的,Sir很眼红。
咱们的现实大片,啥时候也能有这样口碑、票房双红的好事呢?
来,今天就学学最近的这部现实题材大片,如何靠策划、叙事和拍摄技巧,赢得大众的心——
《军舰岛》
군함도
上映首日,就收获97万人次,创下首日票房历史记录。第二天突破百万观影大关,与韩国影坛最卖座的《鸣梁海战》持平。
轰动。爆款。
首先,观前的卖相就足。
导演,曾凭《老手》获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导演的柳昇完。
演员也顶级。
三大男神——影帝黄正民、性感偶像苏志燮,还有你们的前老公宋仲基。
女主角,被称为“韩国流行指针”的青龙影后李贞贤。
还有《釜山行》里那个演技炸裂的小女孩,金秀安。
影帝影后,实力颜值,强强强!
但他们在影片中,却是这样子的......
唉,好看的人,真是怎样都好看啊。
为什么是这种画风?
因为,这里可不是什么景点,而是一座真实存在过的、充满罪恶的“地狱岛”。
军舰岛是日本一个岛,与世隔绝,但海底蕴藏优质煤矿,所以是重要的煤矿工业基地。
二战时期,为给前方供给能源,日本连哄带骗将近四千人签证到军舰岛上挖煤,对他们残忍虐待,最终导致超过700人丧命。
这里面,有日本人,但更多的劳工,来自被殖民的朝鲜(韩国)、中国。
妥妥的现实题材,几个相邻国家的伤痛历史。
但韩国人,并没有单纯地用大视角展示惨烈,反而把历史小小“打扮”了一下——
在真实的大历史沙盘中,放进几个虚拟的小人物。
这场绝望的奴役与被奴役,被电影改编成一次韩国人齐心协力、险象环生的集体出逃。
这样的开篇,历史背景负责勾起观众的熟悉感,集体出逃的悬念则负责牵引观众的好奇。
接下来,人家就要穿越真实与虚构之墙,打造与观众共通的体验了——
来看两段残忍的小故事。
第一个,煤窑中。
所有工人,来到海底一千米以下作业,随时会有海水和瓦斯泄漏,如果不能及时堵上,必将集体死亡。
而身材瘦弱的孩子,则被命令进入最狭窄处挖煤,一旦有意外,根本无法逃脱。
不断有石头跌落,他惶恐地向前爬着。
在洞穴深处,海水果然涌入,他惊慌地大喊救命,好不容易逃出生天。
但等待他的,是被抽打、辱骂,被重新……逼入洞穴。
这次等待他的,是更大的意外——煤洞坍塌,他被活埋。
此刻残忍的画面,变成黑白。
第二个,海上。
有个老先生,尹学哲,是被日军俘虏的朝鲜政要。
在军舰岛,他是朝鲜人中德高望重的老大。
他为三个孩子,制定了出逃计划。
其中一个孩子,在岛上被发现,当场击毙。
而另外两个,一路提着木板,躲开守卫,穿过下水道,成功下海……
有活的希望?
呵呵,NO。
海浪中闯出一艘军船,一张渔网,就把他俩收了。
故事用这四个孩子的丧命,揭示了岛上整个人群的绝望。
这种短小精悍的叙事,让严肃的大背景与个人命运的悬念成功交媾,也让观众迅速进入情绪,无隔阂地融入这段黑暗史。
节奏超快,典型的商业片玩法,对不对?
正片,现在开始。
故事从几个互不相干的朝鲜人展开。
乐队团长李姜宇(黄正民 饰)以及他的乐队成员和女儿(金秀安 饰)。
朝鲜黑帮老大崔七星(苏志燮 饰)以及他的手下们。
还有强势的单身女人吴末年(李贞贤 饰)。
他们的共同点——目的地,军舰岛。
但他们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命运……
乐团团长在抵达军舰岛前,以为得到了一份为日本人演奏的好差事,能大赚一笔,报效新祖国。
还一直拿出朝鲜警察写的“推荐书”,给日本军官解释。
谁知,人家根本不鸟,自己看成命根子的推荐书,被直接扔到地上。
转头想捡吧,再一看——
八百份一模一样的推荐书,全都散落在地面。
日本人眼中没有特殊。
无论有背景的、有资历的还是平头百姓,你都只有一个标签……朝鲜人。
看到没,在试图鼓起观众民族情绪时,电影用的都是小角色。
这种大历史下的群像,指向形形色色为生活挣扎的普通人。
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丑(乐团),失去希望的弱者(女人),理智的反抗者(黑帮老大),还有麻木无知的普通人......
于是,它不像某些主旋律,人物面目相似,都有着坚定的意志,统一的信念。
他们电影里的人性,反而有扭曲,有摇摆。
首先,气氛就是扭曲颠倒的。
电影的配乐,在叙事中起了很强的引导。
还是开场,当男孩被渔网捕获,拖在船尾时,响起了欢快激昂的进行曲。
日本军官带着“收获”,在暴风雨中前行。
还有一幕,被强征的人坐船来到军舰岛。
迫不及待的日本军人登上船,殴打,抢人。
而岸上的日本人欢呼雀跃,还用力挥手,为作恶的同伙打气。
接着,士兵抓走所有女性,岸上的人,闹得更欢——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女人将成为妓女。
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新鲜的女人,简直是甘露一般的存在。
这一整段,背景音乐同样是——振奋人心的雄壮协奏曲。
这欢快的音乐与残忍的场景,形成强对比。
日本统治者霸道的BGM,潜移默化刺激了韩国观众的愤懑之心。
除了耳朵上的技巧,画面上的“障眼法”也不少。
前一秒,你看到粗鲁的士兵中走进两个校服女生,让你觉得,这可能是岛上最后一点善良。
但下一秒,你看到他们穿着校服,居然训练起了拼刺刀……
这种反差,远比直接的旁白(也是我们常爱干的),更能让观众看懂这座岛的变态之处。
看懂了斯文败类、人面兽心,在这里都是常态。
电影不断用配乐与画面的对比,表面与真实的对比,还原着军舰岛诡异的气氛。
除了气氛,人物也经过巧妙设计。
这次逃命,并不是一次同仇敌忾的揭竿而起。
还是说回那三个人,女人、黑帮老大、乐团团长。
第一个,单身女人吴末年,在来岛前曾被送去中国前线的日本慰安所。
她曾被日本人蹂躏,被朝鲜人哄骗,可你完全想不到,当她万念俱灰试图自杀时……
却被一个日本医生救了。
这种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呈现了一个扭曲的世界。
翻译来自@TSKS韩剧社,下同
再看第二个,黑帮老大崔七星,表面流氓习气,内心有情有义。
刚来军舰岛,他也只想着如何自救。
看到乐团被日本人赏识,他暗暗说了句:“看来乐团那帮小子,要最早脱身了。”
但当他看到这里的不公平,本性中的匪气又冒出来了——
日本人打朝鲜人可以,但朝鲜人打朝鲜人?他绝对看不惯!
于是他对日本管理者提出单挑,谁赢,谁做朝鲜人的老大。
他是想出头?可能是。
但极端的环境也的确刺激出了内心隐藏的爱国心,让他真的不怕牺牲(这种情况下生发的爱国情绪,才能深度感染观众吧?)。
第三个,乐团团长,自私求存的典型。
他自私,就完全是错吗?
有一个细节值得深思。
片中,他曾两次知道有希望逃离军舰岛,而两次他都问了同样的问题——
能不能让我和女儿一起走?
不能?那至少让我女儿先走吧?
没错,他很想活,但他更想女儿活。
而片中的英雄呢?心中有没有自己的小盘算,对崇高的国家目标有没有犹豫?
当然有。
最“英雄式”的角色,是宋仲基扮演的朝鲜特工。
在来岛之前,他只知道要执行国家任务,救出朝鲜政要尹学哲,扭转战局。
但随时间推延,随着和同胞的接触越来越多,他最终居然背叛了任务。
你看——
每个人物,都先给你第一印象,又不断击碎第一印象。
时刻颠覆着观众的想象——这,很商业。
拍摄上,本片也时刻注意打造气氛,紧张悬念感,丝毫不输给谍战大片:
一个镜头——
房间里,一把刀,两把枪,三伙人。
各自立场不同,各有各要保护的人,又各有各的阴谋。
你用枪架我头上,我用刀架你女儿脖子上。
你辩一句,我插一嘴,枪头又马上指向另一人。
是敌是友,迅速切换。
慌张、对峙、哄骗、愤怒……全在暗暗涌动。
这仅仅是为了调动观众情绪吗?
绝不止。
导演在紧张刺激中,偷偷告诉你——
这里没有头脑发热的揭竿而起,更没有义无反顾的坚定牺牲。
历史的必然性,其实是无悬念的。
而人物的碰撞与偶然选择,才是观众的悬念基础。
甚至在电影最后,所有朝鲜人开会讨论时,场面依然像菜市场吵架一样混乱。
你一言我一嘴,大家都忧心忡忡、犹豫不决。
最终,分成两派,各安天命。
这种分散的、私人的、摇摆的叙事,不仅还原人性,也携带了纯熟的商业思维。
用精妙的设计,展现出战争中真正的人间底色——荒谬、不合理、不坚定。
然后,无私从自私中长出,伟大从渺小中绽放。
这,恐怕才是正能量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吧?
做到这些,还没完。
电影最后一幕,概括了韩式主旋律的精髓:
从地狱逃出的朝鲜人,遥望着对岸,原子弹在长崎爆炸,喷出巨大蘑菇云。
画面黑白,小女孩在哭着。
而旁边一个在军舰岛失去一条腿的老伯,低声说着:
哎呦喂,这要怎么办
那里也有不少朝鲜人吧
投放原子弹的,是同盟美国。被炸的,是敌人日本。
朝鲜人应该开心吗?
不,没有欢呼,没有笑容。
命题在此刻,被拔高了——原子弹的出现,并没有扭曲放大国仇家恨,反而,是无尽的悲凉与……
共鸣。
这一幕,其实一看就是假的。
可一颗几十年前爆炸的原子弹,却引发了现代观众的真实情绪,这,才够奇妙。
当然,这部片也有明显的缺点。
对“群像”的处理太割裂,以至于到最后,没能找到这群人最核心的共同落点。
导致结尾的反抗,更像是一场强行催泪的煽情大戏。
电影花了120分钟去构建一种摇摇欲坠的美感,却只用了10分钟就让这种美瞬间坍塌。
豆瓣7.6的成绩,不冤。
但我们应该从中学到什么?
与其批评人家造假、意淫。
不如说,这种脱胎自历史的小改动,对现实的思考与推动,其实要比《战狼》扎实许多。
如果说观众走进电影院,期待的是商业大片带来的,爽。
那当他们走出电影院,应该带走的,是一份自觉的感悟:
我为什么爱国?为什么要关心别人?
什么样的集体行为是狭隘的,什么才真正有价值?
这样的主旋律,才真“洗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