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首短诗:自传 —— 五短章
第一章
我走到街上。
行人道有一处深坑。
我掉了下去。
我迷失…… 我无助。
那不是我的错。
仿佛永远都找不到出路。
第二章
我走到街上。
行人道有一处深坑。
我假装没看见。
我又掉了下去。
真难相信我竟跌落在同一地方。
但那不是我的错。
又是花了很长时间我才爬了出来。
第三章
我走到街上。
行人道有一处深坑。
我看见了它。
可我还是掉了下去…… 那是一种习惯。
我睁着眼睛。
知道自己在哪里。
这次是我的错。
我当即爬了出来。
第四章
我走到同一条街上,
行人道有一处深坑。
我绕了过去。
第五章
我走到了另一条街上。
—— 鲍莎·尼尔森
这首诗描述的几乎是所有人的成长过程——我们不断地犯同一个错误,最终在痛苦中获得成长。
然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章节”中循环的次数和时间是不一样的,这就涉及到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我将它称之为“反省能力”。
生活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经验,用以面对接下来的生活。比如你在大冬天用舌头去舔铁柱子,然后舌头就被粘住了,于是你以后再也不敢舔了。比如你拿着一根棍子去捅马蜂窝,结果脸被马蜂蛰肿了,于是你再也不敢惹它们。这种通过分析已知从而获得认知的能力,就是反省能力。
每个人的反省能力不一样,它属于渐变式的,有强有弱。
有的人错过一次之后,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甚至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连其他类似的错误也不会犯,于是他们总是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属于强反省能力。这种人在初次失败后能够准确地分析自己犯错的原因,并牢牢记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所以不管以后的情境有没有变,他们都能避开容易犯错的点。反观另外一些人,则是这次错了下次照样接着错,或者只是呆呆地不会犯一模一样的错误,遇到稍微变形的问题,就只能再次犯错了。这就是反省能力弱的表现。这种人要么就是没有反省过,要么就是反省得不够透彻、深刻,没有把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找出来,或者当时印象深刻,回到舒适区后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即老话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疼”。
所以拥有强反省能力的人,每次都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起跑,而拥有弱反省能力的人,则是从原点开始重新来过。于是越到后来,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越大了。大多数人都是在这种强弱之间来回摇摆。
不仅如此,反省能力还可以分为主动反省能力和被动反省能力。
主动反省和被动反省都可以使我们获得经验,只是方法不同。心智成熟的人能从别人的经历中学到可以为自己所用的经验,这就是主动反省的表现。心智不成熟的人,只能亲身经历,以身犯险,跌得头破血流,最终才能收获宝贵的经验教训。这就是被动反省能力的表现。
所以,类似于“道理我都懂,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些事情,得自己亲身经历之后才能明白”、“没有人可以帮助你成长”的句子,都是主动反省能力弱的体现。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则是主动反省能力强的体现。查理·芒格在一次演讲时说,我的剑只传给能够挥舞它的人。这些人指的就是拥有强主动反省能力的人。
中国有句老话,叫“穷人孩子早当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因为穷人家的孩子比富人家的孩子受的磨难更多,因此被动反省的次数就更多,所以有更多的经验积累,心智也成熟得更快。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心智会比在学校时成长得更快,也是这个原因。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主动反省能力和被动反省能力,比如“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就是这两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由经验我们可以得知,拥有强主动反省能力的人,通常也拥有强被动反省能力。而被动反省能力弱的人,主动反省能力也会很弱。
因此,从长期来看,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是由反省能力的差异性导致的。
那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反省能力呢?
第一,培养反省意识。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也可以用更简单的话说就是“格物致知”。我们不仅要“格”自己的“物”,还要“格”他人的“物”,从而达到“知”的目的。
第二,验证反省结果。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能够通过分析就得到完全正确的经验教训,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我们还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进行验证,以使我们“绝知此事”。
第三,牢记反省结果,反复提醒自己。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步。很多时候,我们犯的错误,都是以前犯过的。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反省过,而是因为:时间一久,我们就忘记了曾经的痛。所以最好是建立一个反省列表,写明反省的事件和得到的经验,放在自己容易看到的地方,用来提醒自己。
这样,我们才能从已知中,获得最大的效益,从而更好的面对未知,最终“走到另一条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