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0 建立體系 —— 學會經驗存儲,搭建自己的經驗存儲體系
1. 搭建個人存儲體系
經驗存儲體系模型
經驗存儲模型包含“需求 - 輸入 - 內化 - 輸出”四個環節,前面兩個環節(需求和輸出)之前的課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就不再多贅述。
內化指主動對輸入的經驗進行理解、消化,一次更好地理解經驗的內涵、加深印象,簡單來說,就是把外面的知識放到自己裡面,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要做到這樣肯定得加入自己的消化理解。
注意️內化通常和輸入同時發生,例如邊讀書邊記下筆記就是內化的一種。
輸出指將存儲的經驗,進行反思總結後寫成文檔,而輸出的內容有助我們平常工作和完成任務。這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之前說過,我們是根據自己的需求而輸入,而需求,一是為了解決自己的能力瓶頸,二是為了回應當前的工作問題,假如你的輸出沒有辦法滿足需求,那可能是當中某一部分出了錯。
經驗存儲工具介紹
一個經驗存儲工具要具備的關鍵功能:
(a) 多平台同步功能,讓經驗存儲和提取變得更方便。
(b) 兼容多種文件,畢竟經驗的來源並不只文字。
(c) 具備“父 - 子 - 孫”三層文件夾
(d) 提供搜索功能,更方便提取運用經驗
(e) 支持markdown語法寫作(這我還得再研究研究,哈哈哈)
優秀的例子:印象筆記、OneNote、石墨文檔、為知筆記
2. 存儲體系之輸入
存儲體系整體介紹
直接看圖吧,看圖更清晰。
(輸入)我的筆記:所有原始素材或者經過簡單加工的東西應該存在這裡。
(輸出)我的行動:所有階段性成果,或者正在進行的、需要持續更新的東西都存在這裡。
(輸出)我的產出:所有最終成果都應該存在這裡。
注意️內化是一個思考整理的過程,因為難以體現,所以我們更要提醒自己做的步驟。
另外,輸入的時候注意遵循命名規則,並且設好提醒定期追蹤清理。
3. 存儲體系之輸出
輸出三大形式
(a) 輕量級 & 高頻次,例如卡片、時間日誌
(b) 中量級 & 中頻次,例如階段性文檔、工作復盤
(c) 重量級 & 低頻次,例如最終文檔、工作流程
最後就是,再次提醒,別人的體系不一定適合自己,每個人也有自己的需求,所以努力找出自己的經驗存儲體系吧!
0 收集箱
用來快速存儲一些念頭和想法,或者是偶爾看到的資訊。(每週整理一次)
1 我的筆記
輸入區
11 讀書筆記
我還是有一個看書的習慣,雖然之前沒有輸出過什麼,但現在連模板都有了,可不能不輸出!
12 學習紀錄
主要紀錄我大學專業課,還有其他課程的筆記。
13 知識素材(瀾瀾老師提醒我這部分可能會與行業信息有所重疊,然後我從需求方面想了想,決定刪除此部分,避免過度蒐集)
除了在上課和書本上獲得的知識,都記在這裡,例如學術論文,新聞等。
13 我的朋友
就是我的朋友,哈哈哈哈哈哈
14 行業信息
鑑於我想要從事的行業是企業培訓,應該要對於不同行業的需求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特地建立一個輸入區,逼迫自己積極蒐集。
2 我的行動
21 時間日誌
時間管理清單,目前是一週一個文檔。
22 情緒日誌
情緒管理清單,不定時,主要是一遇到負面情緒時才會寫。
23 身體紀錄
我的身體實在是太差了!必須管理!不想要英年早逝!加油!!!
24 我的目標 OKR
差點忘記這個,我覺得應該也要把我的計劃存起來,方便以後做復盤,同時方便之後遇到差不多的任務時,可以翻出來參考參考。
25 卡片
行動卡/思維卡/靈感卡/技巧卡(另設“正念”標籤,因為我正在很努力的讓自己的思想變得更正面,但正念卡可能會和思維卡靈感卡有所重疊,所以瀾瀾老師建議我可以好好運用標籤系統避免重疊)
3 我的產出
31 學習復盤
主要還是以ORID為主,主要紀錄學習方面的(包括學習過程和學習總結)
32 工作復盤
除了ORID用作紀錄要工作的日子的反思之外,想要加上以魚骨圖挖掘自己日常工作背後的原因,和以金字塔結構把自己的工作總結起來。
33 日常復盤
主要是紀錄生活中的事情ORID,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精力!
34 我的論文
我感覺我學習那麼今年,最多的輸出肯定是論文呀,另外就是我有時候也會回顧自己的論文,感受一下當年的思路,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