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4 供需的市场力量
- 要点
- 市场:某产品或服务的买方(需求)与卖方(供给)形成的群体。市场是无组织的,但市场主体又紧密联系。所有买方与卖方的交易共同决定产品的价格与销量。市场存在竞争:同样产品的卖方之间,同样产品的买方之间,交易双方会考虑最优价格(假设产品质量相同)。
-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a.假设产品是同质的
b.假设参与者众多,单一买方或卖方不能控制价格(价格接受者) - 只有一个卖者,从而能决定价格的,称为垄断者
- 许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与垄断状态之间
- 需求:
- 需求量:买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某物品数量
- 需求价格曲线向右下倾斜:需求与价格呈反向关系——需求定理
- 个人需求之和=市场需求:所有个人对某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之和(图中水平加总)
- 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减少,向左移动,需求增加,向右移动;而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有:
a. 收入:对正常物品产生正向影响,而对低档物品产生反向影响;
b. 相关物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对需求产生正向影响(替代品价格上升,本产品需求增加),互补品的价格对需求产生反向影响;
c. 爱好:消费者受外界影响爱好的变化;
d. 预期:如对收入的预期增加,可能增加需求;
e. 买方数量:新增消费者会增加需求;
- 供给:
- 供给量:卖者愿意并能够出售的某物品数量
- 供给价格曲线向右上倾斜:供给与价格呈正向关系——供给定理
- 个人供给之和=市场供给:所有个人对某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之和(图中水平加总)
- 供给曲线的移动:供给减少,向左移动,供给增加,向右移动;而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有:
a. 投入品价格:即生产成本,对供给产生反向影响;
b. 预期:如对价格的预期增加,可能减少当前的供给(囤货待涨);
c. 卖方数量:生产者退出市场会减少供给;
- 供需与均衡:
- 均衡: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该点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该点的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 市场出清价格:即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上,买卖双方意愿且能够买卖的数量达到平衡
- 均衡的图形分析:
- 市场价格 > 均衡价格:过剩,即供给>需求,供求数量分别在两条曲线的交点的上方
- 市场价格 < 均衡价格:短缺,即供给<需求,供求数量分别在两条曲线的交点的下方
- 供求定理:过剩与短缺都是暂时的,自由市场总是趋向均衡(由买卖双方的动机驱动)
- 分析均衡变动的步骤:
- 某事件引起供、求哪条曲线移动(或都移动)
- 确定移动方向,并重新绘制其移动之后的新位置
- 找到新均衡点,并解释其变动(曲线移动,同时均衡点沿曲线移动)
- 各种供需组合变动对价格与数量的影响?
- 供需变动影响均衡价格,反之,价格也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手段——原理六
- 价格的不断调整,反过来使某种资源的供需达到平衡
- 价格决定了谁去生产什么物品即劳动者如何选择行业——考虑劳动的价格即工资,又该生产多少即选择生产量——考虑物品的价格,这种价格的不断调整促进和刺激每个人作出决策,最终形成总体均衡——市场是看不见的手,拿着指挥棒——价格制度。
CH5 弹性及其应用
- 要点
- 弹性:如何研究人们对市场条件变化的反应程度?是用相对量的比值来计算的——即果变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因变量(市场条件)变动的百分比。如:需求对价格的变动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供给对价格的变动反应程度——供给价格弹性。解释:价格每变动百分之一,需求或供给变动百分之多少?此外,需求对收入的变动反应程度——需求收入弹性。
- 计算上的问题
- 无论条件变化的影响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弹性只取正数
- 由于基数不同,求两点间的弹性,从不同方向上计算百分比结果会有差异,如——正向:10涨10%= 10+1010%=11,反向11降10%=11-1110%=9.9,或者说,11是10增加了10%,而10是11下降了约9.09%(而不是10%)。折衷的做法是取中点为基数计算百分比。
a. 需求变化百分比Qd=(Q2-Q1)/[(Q1+Q2)/2]
b. 价格变化百分比Pd=(P2-P1)/[P1+P2)/2]
c. 需求价格弹性=Qd/Pd - 注意:一条需求价格曲线(即便是直线)上不同位置的弹性是不一样的,原因同上:纵坐标与横坐标上不同位置的基数是不同的,同样变化1个单位,其百分比是不同的,如在100位置上变化1,百分比为1%,在1位置上变化1,百分比为100%。而需求曲线的纵横坐标方向是不同的,需求与价格是相反关系,因此曲线两端的百分比分子分母变化相差很大。
- 注意:虽然供给价格曲线中,供给与价格是正向关系,但由于企业产能往往有最大值,因此供给曲线不可能是一条直线,因此该曲线上不同位置的弹性也是不一样的,靠近原点的曲线较平,弹性>1,靠近产能极限的曲线较陡,弹性<1
- 需求价格弹性
- 影响因素
- 替代品可获得性——替代品可获得性越强,弹性越大
- 必需品与奢侈品——奢侈品弹性更大
- 市场界定(边界)——越具体的产品弹性越大(替代品越多)
- 时间范围——时间越久弹性越大,人们有时间去改变和调整需求
- 从图形看不同需求曲线的弹性
- 垂直:弹性=0
- 很陡的位置:弹性<1
- 45度倾斜的中间:弹性=1
- 较平的位置:弹性>1
- 水平:弹性无穷大
- 总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总收益——需求曲线某个点上卖方获取的总收益(或买方付出的总成本),即 价格*数量 ,图形上反映为该点为右上角到原点的矩形面积,需求曲线上不同的点对应不同的总收益(即面积)。缺乏弹性的商品,总收益随价格上升而上升,富有弹性的商品总收益随价格上升而下降,弹性为1的商品,总收益不随价格升降而变动。如何理解——富有弹性的商品因为价格上升导致的需求量下降更多抵消了价格上涨的利益,导致卖方获得的收益下降,反之亦然。
- 供给价格弹性
- 影响因素
- 生产的灵活性——组织生产越灵活,弹性越大
- 时间范围——时间越久弹性越大,人们有时间去调整生产配置
- 从图形看不同需求曲线的弹性
- 垂直:弹性=0
- 很陡而经过横轴:弹性<1
- 经过原点的斜线:弹性=1
- 较平而经过纵轴:弹性>1
- 水平:弹性无穷大
- 如何分析实际案例:按分析均衡变动的步骤去修正图形并做出解释,必要时计算总收益的变动(针对不同弹性下收益的变化)
CH6 供需与政策(原理七)
- 要点
- 价格控制
- 价格上限:上限价格>=均衡价格(称为非限制性价格上限)对市场没有影响(市场受供求力量形成自然均衡),上限价格<均衡价格会导致短缺,产生排队与配给机制。注意:当供求曲线发生移动时,上限价格与均衡价格的关系可能发生改变,导致短缺出现或消失。案例:汽油限制价格的影响在不同供给曲线下不同。
- 价格下限:下限价格<=均衡价格(称为非限制性价格下限)对市场没有影响,下限价格>均衡价格会导致过剩,产生卖方排队与配给机制(有些卖方有更好的机会卖出自己的产品)。案例:最低工资,可能打破对劳动力的供需平衡(最低工资>均衡工资),导致劳动力过剩即失业
- 如何评价价格控制:经济学家反对价格控制——原理六。决策者认为可以进行价格控制——原理七。被认为是比价格控制更好的手段是:补贴——不改变均衡价格,如针对穷人的房租补贴或劳动收入税收减免。
- 税收:政府向某社会主体收取的费用
- 税收归宿:最终税收的承担者或分担者。
- 如何分析向卖方征税的影响——CH4中的分析步骤:
- 需求曲线不动,供给曲线向上(左)移动
- 确定新均衡点沿需求曲线左上移动——均衡价格上升,销售数量减少
- 确定影响——卖者向政府支付税收,但转移了一部分给买者,税收归宿:买卖双方分担了税收
- 结论:1.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新均衡点的销量下降) 2.买卖双方分担税收
- 如何分析向买方征税的影响——CH4中的分析步骤:
- 供给曲线不动,需求曲线向下(左)移动
- 确定新均衡点沿供曲线左下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即卖方获得的实际价格下降,但同时加上税收买方支付的实际价格上升了),销售数量减少
- 确定影响——买者向政府支付税收,但转移了一部分给卖者,税收归宿:买卖双方分担了税收
- 结论:1.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新均衡点的销量下降) 2.买卖双方分担税收 3.与向卖方征税效果相同。
-
税收归宿的买方与卖方如何分担税收?
- 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时:买方分担更多税收
- 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时:卖方分担更多税收
- 结论:缺乏弹性的一方分担更多的税收——对于富有弹性的一方来说,更容易离开市场去寻找替代品。缺乏弹性的一方不得不留守市场承担税收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