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电脑的时候,页面的右下角突然出现一个小框,360购物发来的一条消息,标题就是“妈妈总找理由说不要”。突然间,我就想到了我的妈妈。
首先在这里提前庆祝即将到来的5.14母亲节。这是一个提前的祝福。
前阵子寝室的零食箱又空了,作为吃货一枚,怎么会不想念香味扑鼻的零食。尽管味道好是各种添加剂的功劳,尽管膨松爽口是植物油动物油各种油煎烤的功劳,但是每次吃完一包仍会伸向大箱子再拿出另一包,总感觉好像有一个程序在自己的脑子里控制了手的运动而不经过大脑的纠结——不吃了还是再吃一包。
储备干粮总需要在某宝里面不停地找找找,看这个好,看那个也好,看着价钱算了吧,看那价钱要不忍忍牙买了吧!就在各种心理活动交错的同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款营养品。本来对于营养品我是嗤之以鼻的,总感觉是药的衍生物,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我自觉地把营养品归为“毒”里。动摇我这个观念的是今年过年的时候,哥哥给外婆外公买了进口的营养品,蛋白粉啦balabala的很多东西,休息日回家的时候无意间听到外婆外公在念叨营养品效果不错。所以,再看到进口的营养品时,我就开始动摇,想到了我的妈妈。
怎么说我妈呢,其实她是一个很本分很中规中矩很尽责的人民教师。当年她上高中的时候读的是文科,结果当年文科分数线尤其的高,她以全校第三的成绩落榜了。因为我外公一直很注重教育这个环节,所以外公对当时高考失利的妈妈说:“囡囡,你还想读嘛,想读就高复,家里的农活啥的都不用管,好好久自个儿把书念好。”我妈当时听了就哭得稀里哗啦的,坚定地点了点头,对于高考落榜,她的内心其实觉得很不甘。于是高复——现在很多学生在高考失利也会选择的一条路,但是对于当时家境并不算特别好的妈妈来说压力更是大。因为文科的招生确实很少,作为老师的妈妈的二姐,也就是我的二姨劝妈妈读理科。要知道理科和文科的思维方式是很不相同的,更不用说恼人的理综了。对,当时就已经有了理综。为了有更多的选择权,妈妈决定读理科。读高复的学生总比普通的应届生多那么一点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其他同学的看法,更因为父母家人对你新的期盼。把一年的时间当成三年来读,把物理,化学,生物拿起来,把历史地理政治压在箱底,日日挑灯,吃饭都顾不上,妈妈经历了很艰难辛苦的一年。总说越努力的人越幸运,这句话在妈妈的身上并不讲得通。高考的时候,她再度落榜,心灰意冷的她决定跟小伙伴一起做裁缝,开始工作。再后来,裁缝业不紧气,村里很多家裁缝店倒了。妈妈自学了会计,去工厂里工作了一阵子。因为本分,因为守规矩,老板并不看好她。最后各种机缘巧合,她重新念了夜大,读了师范,从此开始她一辈子的职业——人民教师。
打我自从记事起,妈妈就忙于学校里的各种事。小时候是外婆带大我的,因为妈妈很忙。我只知道别人问你妈妈做什么的时候,我会脆生生地回答他(她)老师,然后感觉很自豪。作为一民老师,我亲爱的妈妈是很好的榜样,无论是在其他老师的眼里还是学生家长的眼里,更不用说在我的眼里了。
因为尽职尽责,她本就不是特别好的身体也在慢慢地受到伤害。胃病缠上了她。第一次夜里痛得睡不着觉是我上高三的时候。当时刚月考完,有几科的成绩出来了,不是很理想,想打个电话给妈妈找安慰,结果很久都没有被接。辗转打给爸爸,他说妈妈在手术室。当时的我吓了一跳,以为发生了什么糟糕的事情。本来爸爸也不打算详细地告诉我,但奈何不了我的死缠烂打,他最终告诉我妈妈犯胃病了,在做胃镜。那时候的我对这个病情并不了解,只知道不会伤及性命。后来才知道这个病是慢性病,不能根治,只能养,才知道这个病也会癌变,最终治不好。而妈妈的胃病因为前期没注意已经相当严重。
现在的妈妈还是周期性地吃药,还是会疼得睡不着,还是会大小地事情都瞒着我,不让我操心。
看到进口的营养品,仔细地浏览了商品详述,看了适宜人群,看了功效,觉得很适合劳累的妈妈,于是我就下单了,没有提前跟妈妈打招呼。在收到快递的那天,妈妈打电话了,说:“现在你又没在挣钱,买什么营养品,家里还有很多呢亲戚朋友送的都吃不完。我跟你爸每天都在吃还担心吃不完。营养品有好坏,有针对性。还不如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来得养身。再说了,营养品正不正规质量好坏都不清楚。。。。我知道你是好心的,妈妈领了你的心意了,以后不要再为妈妈破费买这买那了。需要的时候我会跟你说的。”需要的时候,亲爱的妈妈总不会跟我说,只会自己去解决,不想让我担心,不想让我破费。我亲爱的妈妈,你的理由,你的不需要,在你女儿的心中却是那样得心疼。
前些天《奇葩说》有一个节目,提到了父母的养老问题。老小孩们,我一直喜欢这样称呼他们,因为外公外婆跟我们一起住的缘故,我总会发现他们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很固执很固执。有些事他们不会直接跟妈妈他们说,而是偷偷告诉我,尽管我只会应和直接安慰,并不会 起到更多的作用。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嫌弃,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为了不去打扰年轻一辈的生活,他们更会独自默默地承受因年老而带来的一切身体心理困扰病痛甚至是折磨,但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儿女能回去看看他们,去安慰安慰他们,对他们嘘寒问暖,抽出时间听他们讲讲他们年轻时的故事,只是听着就好。
我想说的是,不要去相信老小孩们拼命找出的各种算不上理由的理由来宽慰你们,什么不需要,什么浪费,什么还早,尽我们最大的能力让他们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