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神魔小说,成书于明朝中叶,本无作者署名,民国时期鲁迅、胡适先生经过考究,认定最终完善《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其依据是从《天启淮安府志》所载断定淮安府人吴承恩所著。但是,《天气淮安府志》是在清朝咸丰年间重刻,已不存在吴承恩作《西游记》的条目。鲁迅先生的依据是从清朝乾隆年间的考古学家吴玉搢读天启《淮安府志》后,发了一通感慨,,大致的内容时:天启年间的《淮安府志》记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自此,《西游记》的最终作者暂定为吴承恩。
据历史考究,吴承恩先生生于公元1500年、一说1506年,无论是哪一年都是处于明朝武宗时期,吴承恩主要生活的年代在明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在位45年,名臣干吏众多。然,明朝之顽疾在于党派之争,也是封建王朝之顽疾。从参考吴承恩先生的就仕入职,而后又离开官场,深知当时朝廷之弊政、社会之现实。原著中,但凡有些本事妖怪是皆好吃人,妖魔鬼怪都在吃人肉、吸人血,而吃的多的都是有本事的,有本事的都是有后台的。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政令不清,酷吏豪强数量多,都是压榨底层百姓,安不是食人肉乎?在现实中,吴承恩先生巧妙的运用了神魔人物将遇到过、听到过的各种故事进行了梳理,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神仙佛魔。既满足了文学上的需要,也能够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还能够针砭时事,可谓是一举三得。
对比我国的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以外,都成书于明朝。若看谁的影响力,对于现实的批评最严格,那就是仅有《西游记》一篇,借神鬼形容地主、基层官僚阶级;借玉帝、如来、天神等形容中级官府中的各个党派。怎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所比较的?目前来说,无论是民国时期的大家,还是现代的众多学者、专家以及自媒体从业者,都以神话来解析西游,或者以批判性的角度来评价《西游记》,实际上都是偏离了《西游记》之主线。
从影响力而言,《三国演义》、《水浒传》早就在创作以后成为了市井评书的话题,现实意义并不大,对于时政的批评性并不强。《西游记》则是将所有的情形,基于现实,将明朝早、中晚期的社会融入到故事的内容当中,再借以神话人物进行的对照,以孙悟空为化身,以其能力对于整个社会、朝廷的抗争,最后在多方的支持下修成正果,也是一种理想和希望。从这一角度来说,与《红楼梦》相比更胜一筹。因为红楼梦更多的是批评封建社会,更多的展现人性的丑恶,缺乏对于人性的美好认识,也就是忽视了人性的对立统一,正所谓文人的一种倒退。纵观明朝的文风,虽然有文字狱的兴起,但是明朝的文脉一直兴盛。王阳明的心学即是最好的证明,明朝后期的文风都是以王阳明的心学为基础而展开的,而且其门生遍布朝野。
所以,《西游记》的历史观更有趣,即从人物本身、关系、社会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针对遇到的所有问题,即弊政都提出了解决的方法,西天取经之路实际上就是拯救世人,匡扶社稷之路。但是,原著中有很多未解之谜。如南瞻部洲是东土大唐的圣地,为什么唐僧要去取经,而经过了各个国家又羡慕东土大唐的国民,这里面是说明了什么?
从人物来看:菩提祖师是谁,为什么只出现了一次?孙悟空取经为什么处处需要玉帝的帮忙?为什么一遇到玉帝解决不了的就去请佛祖?为什么观音总是能够不请自到?
从故事情节来看,为什么如来佛祖明明可以打败孙悟空,为什么要打赌?明明可以将孙悟空杀掉,或者废其法力,为什么没有这么做?这里面除了以佛学不嗜杀以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除了从神魔的角度来看,从历史观的角度来分析是什么样的?都是需要推敲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