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末同事约我带孩子去周边县市一日游,我忽然想到,周边的景点虽然近在咫尺,但大部分都没带孩子去玩儿过,有些甚至连生活了几十年的自己,也只是听说过并没有去。
其实我们周边有不少景点都相当不错,但每次一提到旅游,首先想到的是到外地。
可是很多时候去知名景点回来,细细品味后发现,那些山水和周边的差不多,有些甚至还不如周边的景点。
但是下次仍然喜欢跑到外地去,似乎不出趟远门,就不叫旅游了。
一般的旅游景点对当地的居民都会有优惠,我们这里办旅游年卡,八十块钱所有的景点一年内不限次数。
但我往往一年也就去一两个地方,年卡白白浪费了。
上次去湖南凤凰古城,坐在去德夯的车上面,和售票员闲聊,外地人100元的门票,他们当地人只要10块钱,可是这么近这么便宜她居然没去过。
看来,这个习惯,不止是我了。
>>>02<<<
这个毛病就像我们看书一样,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说:“书非借不能读也。”
我自己也是有很深刻体会的。
记得很多年前第一遍看《红楼梦》,是跟一个同事借的。
同事也是个惜书的人,千交待万交待不要在上面乱写乱画,不要在上面折印子。
我小心翼翼的捧着书,担心给人家弄坏了,平时看书很慢的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看完还给了她。
同时想着自己要买一本回来慢慢研读。
后来自己买了之后,我想你们已经猜出来了,再也没有那样又快又认真的效率了,都是闲得不行的时候拿出来翻几章。
人都是有惰性的,对于自己触手可得的东西,常常会有一种“姑俟异日观”的想法,总想着来日方长,以后有的是时间。
随时都可以去的地方,总是一拖再拖,往往到最后都没能去。
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总是很随意的就忽略了。
有很多朋友跟我说,买的书堆在家里很多都没看,大概也有这种心理在作崇吧。
>>>03<<<
亲密关系中,往往也容易存在这种心理误区。
我认识一个人,对亲戚朋友甚至陌生人都很温和,但遇到一点点事情,就喜欢对自己的妻子大吼大叫;
当别人的需求和自己家人的需求有冲突的时候,他也总是先满足外人。
在不知情的人眼中,他就是个好好先生,而他的家人对他绝对是差评。
做他的妻子,委屈到不行。
有次和他聊到这件事情,他的逻辑很可笑:别人又不是天天相处,肯定要以人家为先;自己家的人有什么误会,回来关起门来有的是时间再解释。
一旦存了这种心理,即使回家关起门来,也不会急着消除误会,总是想着对方又不会走,还怕没有机会解释?
于是很容易令误会发酵,影响到亲密关系。
这种人,其实还有种“恃宠生骄、仗爱欺人”的心理,觉得亲密的人永远不会离开他,不会放弃他,永远都会原谅他不去跟他计较。
有个说法:情商低的表现之一,就是对陌生人客气而对亲人冷漠。
>>>04<<<
还有些人,明明自己家妻贤子孝,却“总疑春色在邻家”。
认为“老婆别人的好”,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总觉得,别人家的老婆都是知书达理的淑女,自己的老婆却是胡搅蛮缠悍妇;
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乖巧懂事、不用操心的学霸,而自己家的孩子毛病一堆,怎么看怎么“熊”。
以至于有的人在家老是数落妻子:你看人家谁谁谁的老婆,怎么好怎么好,你怎么不向人家学学呢?
也有的人在外人一表扬自己的孩子时就急着否定:他哪里听话了,他不是很爱学习呢,他有你家孩子一半好就行了。
结果呢,往往就是妻怒子怨,家无宁日。
这样做固然有中国人传统的谦虚在其中,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身边的人的优点。
有句话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怎样夸奖他。
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爱人,用赞赏的眼光注视自己的孩子。
>>>05<<<
看到这样一句话:收藏夹毁掉文章,书架毁掉书。收纳造成的拥有错觉,导致了永久性失去。
希望我们不要因为拥有的错觉,而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
请善待身边的人,请用心体会眼前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