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过年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凑在一起聊的无非就是你家老公怎么样,我家孩子怎么样……
对话内容都是,
“你家孩子这次期末考了多少分?”
“数学还行,考了100分,语文差一点,只有99分。”
“你家孩子马上考大学了,准备考哪个学校啊?”
“看他自己,发挥得好就去上清华,发挥不好,武大也行吧!”
赤裸裸的炫耀啊!
于是回家以后,就会有这样的对话,
"看看你大姑家的表姐,99分都叫没考好,你这才80几分,我都不好意思说。”
"还有你大姨家的表哥,考的不好都有信心上武大,你呢?为什么别人就能这么优秀呢?”
这让我不禁想起我小时候也总能听到这样的质问,作为一个从小就乖巧听话的孩子,当时心里的OS是,
别人都这么优秀,你这么喜欢,有本事你去给别人当妈呀,你当得了吗?
我这样还不是你生的你养的……
想到这里我被自己吓了一跳,哇塞,原来我那时内心这么叛逆!
其实我是非常不赞成这种比较教育的,孩子不如我们预期的优秀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吗?
当然不是,我们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我们给了他什么样的教育?给他养成了什么样的习惯?
大家都只看到了那些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优秀,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会这么优秀呢?
一个人的优秀不是与生俱来的,好的习惯跟能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02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先学会思考
近年来国产综艺层出不穷,从最初的娱乐性质的居多,到最近知识类的盛行,比如说优酷新出的一档名叫《你说的都对》的网络综艺,定位为脑性时代知识偶像真人秀,从节目定位就可以看出这档节目最大的看点在于“脑性”。
《你说的都对》播出以来我每期都追,除了常驻的主持人蔡康永及几位知识大神之外,每期还有至少两位空降嘉宾以普通人的视角去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在节目形式上,采取“爆灯”规则,点亮脑回路。六位知识大神各个身怀绝技,从各自专业领域的角度来深入剖析每期节目提出的一些非常接地气的问题。
尤其是年仅20岁的NASA研究员陈锴杰,且不说他这么年轻就进入了一个在我们常人看来遥不可及的地方工作。我完全被他专业知识之精,知识面之广深深折服了。
陈锴杰从小就是那个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小提琴、钢琴、武术样样精通,高中便获得了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物理)金奖,然后去杜克大学留学,与NASA、Google合作……
那么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究竟是怎么炼成的呢?
陈锴杰说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小父亲就要求他多思考问题。上学放学的路上,等车的时候,别的小朋友用来玩耍放空的时间,他都用来思考问题。
特别是当他接触到纸飞机以后,惊叹于一张白纸折出的纸飞机居然可以飞。而后便开始想,它为什么可以飞?怎么样可以让它飞的更远?
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去研究,在高中就获得了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的金奖,再到如今进入NASA,研究无人机。
在我看来,他所拥有的知识储备远远超过了他的年纪,而让他源源不断的去获得这些知识的动力就是不停地思考。
03
在具备了好的学习习惯跟能力之后,我们还需要努力
最强大脑里面的那些人大概都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吧!
你们可能会说,他们大多生来就与众不同,他们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不可否认,他们的确有些先天优势,那么然后呢?仅凭一点先天的优势就可以一辈子与众不同了吗?
当然不是,我看到的是他们有了这些先天的优势之后,往往会比常人更加努力。
就拿何猷君来说吧!赌王的儿子,妥妥的富二代一枚,家世确实比我们绝大多数人要好,但我看到的关于他的报道,标题都是,《赌王儿子何猷君火了!那些比你好看比你有钱的人,比你更努力!》,《何猷君:顶配的人生,藏不住一颗奋进的心》,《何猷君,豪门学霸的进击》等等。
这说明什么?说明除了他显赫的家世,大家更认可他付出的努力!
说明不论我们拥有多好的先天优势,家庭背景,不努力,一样白搭!
那些频繁出现在我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往往我们都只是看到了他们呈现在人前的优秀,却没有人真正去思考他们之所以优秀的原因。
我们总是怪自己的孩子不够努力,没有天分,却往往忽视了要给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所有优秀的人也不是一天两天长成的。
在羡慕别人家孩子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以身作则的为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思考的习惯。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