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那些事,今天咱来说说。
1966年之后的十年,印象深刻的是:丸子和饺子。
大年三十早上吃饺子,饺子馅是猪油渣、萝卜、红芋粉丝混合而成。
大年三十晚上喝丸子汤,丸子是绿豆面、萝卜、粉丝混合成馅,一般用菜籽油炸。
还要说的就是大年初二,到舅舅家。说是给舅舅家的先人上坟,其实是能吃上鸡肉,更值得高兴的是舅舅给压岁钱,几毛钱,一元钱,二元钱。
十岁前的印象,还有过年时,爷娘可能会给我做件新褂子。
大概是到了1980年之后,过年基本都是白面馍了,但饺子馅还是猪油渣萝卜粉丝。
这样的饺子馅大概持续到1992年吧。
至于哪一年才有纯肉馅,想不起来了。
我们家姊妹多,最难的是给三个弟弟娶媳妇。
农村人大多喜欢在腊月里办喜事,这就要花钱。父母亲手里钱不够,就不得不到处借钱。可大多借不到,父亲为此不知流了多少眼泪。
1988年6月,我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一个月六七十元的工资。攒不了几个钱,即便有点结余,也大多贴补了家里。
过年,愉快的日子,大概是到了2012年之后。
弟弟妹妹们各自成家立业,父母亲再也不需要操儿女的心了。逢年过节都能给他们点。
也可以说,父母快到七十,才有了过年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如今,过年不愁没肉了,但却有了各自的奔赴。
自从2016年女儿成家后,只有两个春节没去广州过年,一年春节女儿去了婆家,还有一年是疫情。
今年过年,还得去广州。女儿生了二胎,刚满月,我还没见面。十分想去看看。
顾得了小,就顾不了老了。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