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Q1表现
2024年开年以来,理想整体发展并不顺利。3月mega发布后即陷入舆论漩涡,针对如此大规模的舆情事件,公司的响应速度拉跨,3月1日mega发布,3月11日李想才通过微博发文“光明战胜黑暗”。继而由于节后价格战烽烟再起,2024款L789增配不调价,销量不及预期,理想将销量目标从80万下调至56-64万。1季度销量仅8万台。4月19日L6上市,同时下调2024款L789的价格。虽然截止到5月6日L6订单数突破4万,但4月销量仍然只有25787台,前四个月销量仅10万台。
2024年一季报,交付量同比增加53%,营收同比+36%。营收低于交付量的增长,原因是:1)一季度2023款L789清库存,4月2024款L789降价后保价,单车售价低于去年同期;2)相对低价的L7占比上升:2023年3月发布L7,2023年一季度卖出的5万多台车里,只有不到8千台L7,而2024年一季度交付的车里,L7占20%。
Q1毛利52.8亿,同比+46%,车辆毛利46.9亿,车辆毛利率19.3%,单车毛利5.8万。2023Q4毛利率22.7%,单车毛利6.9万,2023Q1毛利率19.8%,单车毛利6.9万。如果只看2022年以来的数据,两年来只有一个季度比本季更差,那次是2022年Q3,理想面对问界措手不及,慌忙推出L9并清仓理想ONE。虽然是倒数第二差的季度,但是这个毛利率和单车毛利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毕竟Q1老款清库存、新款降价2万,单车毛利相对调价之前,已经下降了2-3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汽车行业的规模效应,理想目前的交付量级已经能享受到规模效应的好处了。
如果只看营收和毛利,一季报还不错。原以为压倒理想的是毛利,没想到是费用率。Q1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29.8亿,研发费用30.5亿,合计58.7亿。2023Q4这两项费用合计为67.5亿,只比本季多了9亿,但Q4交付13万台车,是本季度交付量的1.65倍。一季报并没有给出员工数量,猜测是年初为了冲刺80万销量目标持续招聘,叠加年终奖导致的费用过高,年终奖于2月份发放,由于去年业绩亮眼,奖励丰厚,一般为4-8个月薪资。就算拿到8个月工资的员工很少,Q1至少也要多出一个季度的薪酬成本。奖励员工无可厚非,但是转过年来情势变化太快,奖励终成为Q1的负担。最终导致经营亏损5.8亿。
5月21日,股价下跌18%。市场说了算,虽然不算很成功,但至少还是保住了销量和毛利。
二、Q2预期
年初对惨淡的行情毫无预期,然而站在5月中旬这个时点,理想所面临的困难仍然没有结束,Q2依然不乐观。从月销量来看,从1月到4月,理想的表现越来越差。4月仅交了2.6万台车,与去年同期持平。理想成立以来,月销量同比没有增长的情况仅有三次。从周销量来看,13周(3月底)以来,问界、理想两个原本交付量遥遥领先的品牌,与其他新势力交付量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车企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同时,理想在新能源乘用车中的占比在4月份下跌到了2021年的水平。如果说1月、2月销量不好是季节性原因和行业性原因,那3月、4月的情况很明显就是理想自己销量不及预期了。
所以理想在4月下调L789价格也是无奈之举,再次说明了汽车行业的艰难,不要说提价了,甚至连维持价格都做不到。好在基于L6的发布,5月份随着L6的产能爬坡,交付量应该能重新增长。Q1电话会议给出Q2销量预期105000-110000,4月份交付25787台,4月29-5月19三周交付2.11万,推测5月交付量差不多3万台;6月指引L6交付2万台,加上L789应该有4万多台。Q2应该可以做到交付10万台,其中L789大概7万台,L6大概3万台。
去年Q2共交付8万台。也就意味着L789的交付量相对去年下降1万台。虽然靠低价新车型稳住了销量,但也算不上很健康的销量增长。L6作为理想最便宜的车型,交付也就意味着理想的毛利率和单车毛利继续下滑。Q2的销量、营收、毛利总额小幅上涨,但毛利率和单车毛利继续下降。
再来看费用,近期理想宣布裁员18%,但裁员最快也要到5月底完成,Q2的薪酬费用包括4月5月全体员工的薪资,6月裁员后剩余82%的员工薪资,裁员员工N+1的补贴。低于Q1的薪酬费用,但仍然高于不裁员的情况下正常一个季度的薪酬费用。Q3Q4薪酬费用才能降到正常水平。
总结一下,Q2毛利总额略高于Q1,薪酬费用略低于Q1,经营利润仍然在盈亏线上小幅波动,大概率能转正,但也只有小几个亿。
三、短期未来
理想靠着精准的产品定位,在汽车这个烂行业里走出一条独特的生长路线。但目前看来早期第一个阶段的高速成长可能已经结束。对理想来说,除了2022年Q3被问界吓了一跳,实际上截止到2024年之前的发展都顺风顺水。从外部环境看,前两年华为还没有下场,中高端新能源的车型也还很有限,大空间车型的价格也还没有做到这么低,传统车企还在卷油车,很多用户还是第一次见识智能化的汽车。而如今的市场,不论什么品牌什么车型,泥沙俱下的降价;很多车企的目标是先活着,亏不亏钱不重要;但其实亏钱卖车本身就说明了竞争力的不足,但车厂不在乎,他们有爸爸有融资。用户也被一轮一轮的降价和更新教育,只要愿意等,总能买到更便宜配置更高更智能的车。2024年初理想遇到的这些问题,是环境变化的必然,也是汽车这个残酷行业的必然。而理想抓住了新能源汽车初期爆发的机遇,现在已经具备了规模化,以及初步的盈利能力,这很了不起,而且让理想有面对残酷竞争存活下来的底气。我不觉得Q1发生的事情都是坏事,李想是新进入造车行业,发生的所有事就是来自行业的教训。没有公司可以不犯错,可是多数公司并不吸取教训。
从理想自身来看,L6789增程的牌已经全部打完,而纯电的第一张牌效果并不好,M系列推迟到明年。尽管宁德时代李平在2022年曾说2025年纯电车渗透率远超设想,但就目前来看,蔚来、小鹏、极氪、零跑等纯电车企交付规模都不大,交付规模大的要么是埃安这种走网约车路线的,要么是五菱宏光MINI这种微型车。从目前判断M系列可能不如增程好卖,除非油价持续攀升。
无论从环境还是从自身规划来看,容易的那段路已经走完了。靠精准的产品定位获得优势会被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消磨,下面的路,还是要看供应链管理、精细化运营、以及贯彻其中成本管理的能力。理想在这些方面的能力,目前看虽然不如其产品能力那么强大,但也初具雏形。
就今年来说,H1经营盈利大概在盈亏平衡点附近,可以忽略。关键还是要看Q3Q4的情况。理想目前已于四月降价一次,有保价协议,且目前来看去年年底降价可能带来了两个负面结果:1)透支需求,部分导致了今年上半年的经营困难;2)培养用户等年底降价的预期。因此,下半年如果不出现特别困难的竞争形势,应该不会出现去年的大规模降价行为。但没有降价,也就意味着今年下半年不会像去年那样销量大增,盈利能力弱于去年同期。去年下半年理想有50亿的经营盈利,85亿的净利。如果今年下半年能够做到30亿的经营盈利,五十亿左右的净利,全年大概70亿的净利。只有去年的一半多一点。2000亿市值差不多对应接近30PE。2024年已注定艰难,但是2025年会是预期更乐观的一年。中短期来看,更具确定性的看点可能是出口。毕竟前两年就已经被出口,且在国外卖上了高价。但是对小股东来说,2024年也很好,因为提供了建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