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


2月21日,周三,雨,4-15度

知天命

我以前写孔子生平,是以《论语》里提供的孔子年谱作为时间线索写的。此年谱可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精要概括,用年岁来描述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状态。这段话中的几个名词如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等等,就成了破解孔子内心世界的密码。这几个词的涵义似乎又是活的,如同种在我们心田上的一根树苗,随着读者悟性的生长而生长。

数年前写孔子,将“知天命”解读为知晓所肩负的天赋使命——他是上天选中的人,带着拯救世界的使命降临人世。孔子三十几岁时,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想求得国君和贵族的赏识,谋得一官半职,建功立业。他在鲁国时,鲁昭公十分器重他。儿子出生,昭公送来一条大鲤鱼,孔子感激地给儿子取名为伯鲤。孔子当时可算是鲁国最负盛名的青年才俊。昭公派他到周朝问礼老子。外使来访,也召孔子接洽对谈,给他施展才学的机会,也丰富其见闻,并让他声名远扬。昭公对孔子是有机遇之恩的。本来孔子前途光明,可惜昭公在国内政治斗争中,被鲁国“三桓”(贵族)驱逐出国,孔子也追随他去了齐国。

齐景公对孔子的治国理念也大为赞赏,一度想给他加官封地,却受到齐国贵族的排挤与反对。孟子说孔子离开齐国“接淅而行”,淘米篮的水还没沥干就匆忙上路了,有可能是遭遇凶险,而慌忙逃命。

孔子逃回鲁国大约三十八九岁,这些年宦海沉浮,令他看透了政治黑暗,尤其是鲁国当时国君流亡在外,国器被“三桓”(卿大夫)篡夺。后“三桓”的家臣又控制“三桓”,执掌国命。朝政礼崩乐坏,他不愿同流合污。宁可做一介布衣,开设杏坛,培育人才。“不惑”即指淡泊功名,洁身自好,不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诱惑。

可孔子在五十岁时突然又炽烈地想得到当权者的重用,甚至是公山不狃这样的叛臣递来的橄榄枝,他都跃跃欲试。这又是为何呢?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经过十几年的潜心向学,学问益发广博深粹。他认为既然老天让他掌握了周朝的礼乐斯文,那他就得担负起传播此斯文,并以此匡扶天下的使命。而不仅是在小小杏坛上,影响有限的几个学生。所以,他第二次出山是出于强烈的使命感,这就是“知天命”的含义。

最近读曾国藩日记家书,受曾国藩言论的启发,我发现对“知天命”的理解有误。“知天命”是指洞彻天命的不可知、不可控。世事的成败,天命居半,人力居半。许多时候,我们尽心尽责、竭尽所能去做一件事,对一个人好,可结果并不能如我们所愿。因为我们所能决定的只是自己尽力的部分,而另一半天命的部分是不由人力所左右的。徜若因天命难测,而放弃主动作为,那人生岂不陷入被动。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是能积极主动掌控自己人生的人。其掌控的方式就是勇敢地去做自己想做、能做、应该做的事,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将人力所能决定的50%部分做到极致,即使结果不成功,也不后悔,人生因此而无憾。凡是自己能决定的事,哪怕只有1%的胜算机会,也要尽力而为。倘若因黑暗势力过于强大而裹足不前,那就连1%希望都失去了。孔子深知凭借一介草民的微力,无法撼动积重难返的时代颓局。可他还是要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所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知天命”,能让人放下患得患失的利害之心,从受限的人生中解放出来,从容淡定地走自己的路。

孟子云:“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求在我者”,人力也。“求在外者”,天命也。人生该追求什么?圣哲早有明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DAY 164 周二,晴 后面几个感觉比较难写…… 一方面,我也没知天命,另一方面,我还没有五十岁。囧 天命是什么...
    无音1802阅读 100评论 0 0
  • 一、五十而知天命 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 孔子自谓“五十而知天命”。孔子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隔墙被突破,上升...
    风筝_8624阅读 800评论 1 0
  • 4月13日,周四,雨,17至21度 今天,依旧公务繁忙。还作了两幅画,日志只能草草写来。 下午五点,班主任公布班长...
    青鹿deer阅读 635评论 17 12
  • 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知天命是儒家思想特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天命就是自覺有一種...
    华商人文阅读 1,738评论 1 0
  •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天命指的是什么意思呢?是上天的命令吗? 这时候的孔子到了卫国,一个叫做冉有的徒弟为孔子驾...
    Le0nard0阅读 32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