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一席上看了王德顺的演讲,颇有感慨。
网络和媒体上的文章一直都在说“49岁北漂、50岁进健身房、70岁练腹肌、79岁登上T台”等等类似的标签,仿佛49岁之前,老爷子什么也没做,一无所成,无所事事,是个普通的胡同大爷一样。听老爷子演讲,才知道,他是科班出身,理论功底相当深厚,对很多世界级的戏剧了如指掌,还能自己创作。所谓北漂,是因为身怀绝技而理想被压抑,所谓进健身房,是因为剧情需要,所谓79岁登台,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他当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模特学校的校长时培养出来的学生举办的一台时装展览,学生得知这位网上流传的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她当年的校长时,喜出望外,特意邀请他来走秀,而且不限制他表演,自由发挥。老爷子还创作了两台剧,倍受欢迎,开创了中国哑剧的先河,被很多国家的大使馆邀请去表演。他的成名,确实缘自互联网,但是他的成功,却是注定,如此才华和专注的人才,一定会在他的领域取得不菲的成绩。只是人们对于稀缺品的欣赏加上互联网的传播力量,使一个仅限于业内成名的艺术家,变得众所周知。
无独有偶,任正非是另一个例子。众所周知的是任正非43岁创业,然后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了成功。仿佛43岁之前一无所成。且看他的求学过程:
1963年,任正非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已并入重庆大学),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史无前例开始了。父亲被关,因挂念挨斗的父亲,任正非扒火车回家看望父亲。父亲嘱咐他要不断学习。任正非回到重庆后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技术自学完,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接着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他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
就凭这一段,是不是已经秒杀了包括那个时代和现代和当代无数大学生?1963年的电子计算机?那是个什么概念?大概还在用机器码吧?这个经历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他不是一个不学术的、到了43岁创业,然后突然就飞黄腾达的人。而是一个学有所成、蓄势待发的人,即使不在这个领域成功,在其它领域一定也会成功,只是名气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大。成功、成就与成名,并非一体,也并非一定同时出现。
那么,第三个例子就是诸时健了。这个经历简单了,他是因诸橙而名扬天下,之前是红塔集团的董事长,在商业圈非常知名,但是可能不为大众所知,就像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马上说出纳爱斯集团的董事长是谁,一样。在办诸橙之前,他已经有足够的积累,即使不干橙子,其它领域也会一样成功,也许不那么闻名。
所以,不要以为某些人会成功是狗屎运。 你没成功是运气不好。也不要以为你像他们一样辞职创业就会成功。你只看到了成果,没看到之前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