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我决定写书
我必须找到一个自己为自己打工的工作方式
总感觉写书是我人生中必经的经历
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用掉了就不会再有,不去用也不会还回来
而且不会再生,所以,只有一个办法
把同一份时间出售多次,越多越好!
1
我找到的方式就是写书
既然想好了将来要把书卖出去,还要卖得更多
就从思维开始出发,我和其他作者思维不一样
他们绝大多数思维是这样的:
我很厉害,所以我能写书
我写的东西就是厉害,所以你们你不能乱改,我写什么就出版什么,我写的书很厉害,你们不买,是你们的眼光有问题,我的出发点是,就算我不厉害,那我的书能不能卖的厉害?
与他们思维截然相反的是,我认为:
如果读者不买我的书,那肯定是我做错了什么,必须要用“产品思维”去考虑问题,在产品思维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说穿了很简单,不说穿就是一张蒙蔽你双眼的窗户纸——
刚需
对,我的产品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刚需,没有比这个更重要了
若一个产品是消费者的刚需,即便做的不够好
人们也会买——刚需嘛,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
若一个产品不是消费者的刚需,那无论做得多好,买的人都不会太多
一个产品的能力与品质,都是在此后起作用的
不做到刚需产品,剩下的就无从谈起
2
我十八岁的这一点点思考,让我直到今天都在受益
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我已经习惯去找
去找真正满足刚需的产品
这是根本无法用钱去衡量的能力
那时候我很幸运,看了一本关于时间书
叫做《把时间当做朋友》,书的目的就是满足用户的刚需
里面说道——
所有追求成长的人都会有意识到时间的重要与宝贵
而为关键的是,人们苦于时间的不可控
给出一个逻辑上简单却严谨的解决方案
时间是不受任何人控制的
管理时间是根本不可能的
只有管理自己才是可能的
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才是正确的选择
说实话,这本书的确在意义上满足了我的刚需
那时我正直十八岁且即将面临高考
每天的时间从1月的第一天开始都觉得不够
而后的日子中我每个星期都会抽空阅读
慢慢的感觉没那么焦虑,生活中每隔一段时间必定翻一翻重温
是一个满足我的刚需、一枝独秀的产品
后来我查了这本书的上市时间是在十多年前,而且年销售量稳步增长
事实上,“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刚需”这个现象无处不在
这个道理任何地方都适用
你看看除了书本之外
你看看音乐产业,为什么爱情歌曲占95%以上
一样的道理,动漫产业的爱情故事遍地都是
再回到书籍,感情类书籍都是市场上最大的品类之一
3
我们再往创业的方向想一想
我所敬佩的创业者——陶碧华女士
人家不融资、不上市,用心只做一件事
只做一款老干妈香辣酱就能赚很多钱
而且老老实实的纳税
这样的人不是英雄那谁是英雄?
她的产品最核心的属性还是“满足刚需”
到国外的网站看看,有多少歪果仁不小心吃了老干妈后
苦于回国无法购买陶华碧女士的产品,只能四处寻找代购
曾几何时,把自己同一份时间出售多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可时代变了,互联网改变了一切
今天,若你能拿出真正满足消费者刚需的创意产品
绝对不愁卖不出去,也不愁卖的不多
微信公众号不正是培养了无数作者
给更多的文字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机会
靠创意赚钱,掌握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要牢记的概念:
刚需
更需要深入研究一个更重要的概念:
消费者以为的刚需
4
同时也建议大家认真学一学心理学
理解这个主要由别人构成的世界
不仅要理解它,还要和它做朋友,共同成长
还有一个问题:
我们尽量避免在服务行业里从业
因为服务行业的问题在于身处其中的人
几乎没有办法运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
在那里貌似永远只能将一份时间出售一次
即便刚开始的时候出于生计的无奈从事了这个行业
也要想尽办法在恰当的时候从中跳出来
利用自身所学到的技能与知识
尽可能浑身解数的摆脱不能启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的尴尬
希望那些为自己打工的人
从一开始就刻意去训练自己的创造与创新能力
而不是只在意自己完成任务的机械工作能力
最近几年的情况告诉我——
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更加智能先进
明显的揭示这么一个道理:
一切没有创意的工作,都很快的被机器替代
那怎么办呢?
你只要记住——我们一生都要学习与成长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