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重新理解了爱,什么是爱,应该说它包含了四个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关注意味着你会主动的去关心别人,最近做的怎么样?感觉怎么样?心情怎么样。责任代表着你愿意对另一半做出承诺,愿意承担她的痛苦,烦恼,当然还有欢乐;尊重是承认另一半的独立性,接纳她作为一个个体,包括优点和缺点,类似于一种无条件的爱,态度是积极的,沟通是建设性的;了解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谓的同理心,与之发生共振,无论对错,去体会她的情绪,去体谅对方的困难。
什么样的人没办法去爱,或者说,爱有四种误区:接受型、索取型、囤积型和交易型。
接受型认为,我们没办法得到别人的爱,只能被动的接受,她往往是由于对自己过低的评价造成的,也可能是疏离型人格,小时候收到高压型人格的影响,自我评价较低;索取型人格,认为别人根本不会爱我们,爱需要我们去争取,去索取,他们不会主动的付出,有虐待倾向,认为只有索取才能得到爱,这种人往往小时候接受的是有条件的爱,是父母过多的高压型要求的结果;囤积型认为爱会减少,认为付出爱会减少,会受伤和接受型不同的是,他们一旦发现对方不爱自己的时候(通常是他们意淫出来的),他们会首先提出分开,以避免自己受伤,前三者状况以此减轻,但共同点是都不会去付出;第四种交易型,认为每个人的爱都是有目的的,所以他人一旦付出就会强制要回报,或者根本不信任别人,认为爱是一种交易。这和我身上的情况很像。我认为别人根本不会爱我,他们爱的是真正伪装的我,如果别人对我付出,那么我会忍不住去回报他们,并不是真心,而是我不愿意亏欠他们。
感觉别人不爱自己的原因很多,比如,认为如果去爱别人就会被控制,主动忽略别人的关心;自尊过低,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通过贬低别人,进而贬低他们对自己的爱,疏离型人格,囤积型的爱;认为别人爱的不是自己,而是伪装。
那么怎么样去治疗这种不正确的爱呢?首先要学会独处,这一点我已经会了;第二是没有目的的付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抱太大的功利性,这一点我听很多人说过,然而自己还是做得不够好,比如昨天有个人跟我说要现金,其实我原本可以帮他的,然而却本能的拒绝了,我很后悔,我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今天为一个送外卖的开门并聊了两句,我觉得这个做的就比较好,有些进步,总之,要向这个世界传达善意,不抱太大功利性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三是写下爱的日记,比如我认为别人不爱我,问题恰恰出现在我身上,我可能会本能的忽略别人对我的爱,比如哥哥对我的关心,姐姐对我的关心,把别人的关心视作理所当然,却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疏忽的地方,一旦对方疏忽,就立即肯定自己的想法,这是不对的,其实我认为的世界和真正的世界有非常大的不一样,即使有时候一样,也没有我想的那么糟糕,所以要自我反省,允许爱的进驻,提升自爱,尝试去爱和我们一样的人。
今天看了李笑来的文稿发现,打破惯性的最好方法就是马上行动起来,行动起来可以修改自己的认知偏差包括幸存者偏差和归因偏差。刚开始不要求太高,接受自己的笨拙,掌握必要知识后马上行动起来,把注意力放在改进上。
爱和社交兴趣紧密相关,而这一块恰恰是我所缺乏的,要培养社交兴趣有三个心法,第一就是合作,要试着和别人合作而不是遇到问题总喜欢单独解决,这个习惯我没有,要培养;第二个就是付出要大于索取,我总是要求公平回报,做事情的目的性太强,不愿意做那些没有回报的事情,也就是没有那种善意,没有那种无条件的爱,这个习惯要改,不要抱有太多的目的性,和人交往付出永远要大于索取;第三就是共情,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别人发生共振,人际交往的核心就是互惠原则,自己先付出,跟做风险投资一样,那些没有回报的项目是我们必须承受的成本,只有不断的站在对方的角度付出,才会收获真正的友谊。合作,付出,共情,是发展社交兴趣的基础,我过去都没有注意到这点,成为我的一个负资产,我要把它变成正资产。
对待那些索取的人,最好是远离,如果没办法远离,要即使表明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对方伤害的成本,不要当老好人。
和利益相关者说话,简洁明了,越说越错,和自己亲密的人说尽量多的废话,我很喜欢你,我很关心你,你在我心里是最好的,给予支持,给予承诺,承诺包括可预测,可实现,很稳定,。
付出>索取;共情;合作;独处;不报功利心的付出;写作;允许爱的进驻;爱自己;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关注、责任、尊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