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而农村的任务最为艰巨和繁重。当前,人们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较大改善和满足,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精神文化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之间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不足还广泛存在,等等。因此,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必须科学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目前,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同时也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如果城乡基层精神文化供给不足,极易形成“精神生活鸿沟”,给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观点、错误社会思潮以及各种陈规陋习、封建迷信文化等的渗透蔓延提供可乘之机。因此,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必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动员和激励城乡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持续不断推动和创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着眼以下几个重点。一是让优秀传统文化生动起来;二是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三是要努力去实现生活和社会认同这种传承、发展这种传承;四是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 首先就是找出传统文化的生动性。其实,传统本身就具有着生动性,但传统在其传承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久远,岁月的变迁,空间的转换,可能使它的生动转变或减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种生动的文化,这时,就要对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动的部分进行“修复”。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但经过改造仍然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部分,既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部抛弃,而是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其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继承和保护就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即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最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年轻干部必须身先士卒,积极主动加以继承,进行创新性发展,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将现代内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当代中国精神,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