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儿子爬山。小家伙耐劲差,很快累了,转身一屁股坐在一块青石条上。忙着喘粗气的时候,他还不忘了喊我也坐下。
我却反反复复端详着那块石条,自言自语起来,“这可是打猪槽的好材料啊。”
儿子一脸懵懂,急急站起来,以为糟蹋了好物。他左瞧右瞧,好半天才挠着头问我,“什么是猪槽?”
“就是猪的饭碗。”我擂了一下他的肩膀,哈哈笑起来。
“哦,我没有见过。”儿子又挠了挠头,一副无知者无罪的神情。
“你当然没有见过,你还嫩着呢。”
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村里家家可都有猪槽,就像家家有梨铧,扁担一样寻常。
那个时候,家家都喂的有猪,少则一头,多则两三头。
农家院里,整天鸡飞狗跳,大猪小猪哼哼唧唧,娃儿奔来跑去,热闹哄哄。
喂猪算是一种副业吧。那个年代,经济不活泛,收获了农作物之后,要交积累和税收,还要留一些做生活,能够自主支配卖钱的很少。
平时的感情答礼,娃儿的学费杂费,过年的用度,大多靠养鸡养猪省省俭俭拼拼凑凑出来的。
倘若谁家不养猪,日子肯定要过得艰难许多,还会被村里人所不齿,当作好吃懒做的典型。
猪槽一般是长条形,用一整块石条,请石匠一錾子一錾子凿成的。石条大多是青石条,沉而硬,且不易脆。有的石条还会刻上花纹,寓意六畜兴旺,财运滚滚。
有的人家养母猪,猪仔多,石条猪槽太小,会请木匠做一个大木猪槽,足足有两三米长。
猪槽一般都放在堂屋外边的屋檐下,时间到了,猪就会跑过来,在猪槽边转来转去。看到了主人,更会昂起头,跟着一路小跑讨吃的。
那个时候喂猪没有现成买卖的猪饲料,剩饭也少,因为人也才刚刚解决温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