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摔跤吧,爸爸》刷爆了朋友圈,很多朋友对此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然,针对爸爸辛格的种种做法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不过总体来看,支持赞赏的占了大多数。
原本计划上上周就这部影片写一篇微信公众号推文的,结果因身体出现状况一直拖延下来,就连这部电影的热度似乎也已经降温了,我几乎打算放弃这个话题了。不过巧的是,端午假期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琪宝妈妈带着琪宝去看这部电影了,她的朋友们还建议她拍一部“投篮吧,妈妈”。看了她的观影感想,我决定继续写完这篇文字。
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议,主要是这几种声音:爸爸辛格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了女儿身上,没有给她们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辛格在训练女儿们的时候太过粗暴,对孩子们缺乏尊重……
而与辛格爸爸完全不同的琪宝妈妈也大力推荐这部电影,我想,这里面最深层的原因就是她与影片中看起来很强势的辛格爸爸都懂得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理想才可能变成现实。
说琪宝妈妈与辛格爸爸完全不同,是因为篮球的的确确是琪宝自己的兴趣爱好,妈妈完全是尊重孩子选择权的基础上一直在陪伴孩子坚持下来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琪宝接触到了篮球,她就喜爱上了这种充满对抗与技巧的运动。那时的琪宝还不满十岁,还是一个柔柔弱弱的小女生,周围几乎找不到同样喜爱篮球运动的女孩子,她不得不和一群男孩子一起参加训练。无法避免的冲撞对于她来说,是比身体的疲劳更加残酷的考验。
然而,琪宝没有放弃篮球,妈妈也始终站在她的身后坚定地支持着她,陪伴着她一次次的穿越半个北京城去不同的球馆、赛场,进行比赛和训练。琪宝妈妈喜欢刷朋友圈,我可以从她的状态中得知她们如何艰辛赶场;琪宝如何精彩进球;甚至琪宝不幸受伤……
从小学三四年级一路打到初中二年级,从篮球训练营到人大附中的篮球联赛,小琪宝的汗水洒遍了整个球场,也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其中还有来自与她同场训练、比赛,比她高出一头多的男队员的掌声,她的顽强毅力、她的精湛球技,以及她的团队意识,都让这些人高马大的男孩子们甚至教练员们对这个身材上完全处于劣势的女队员不得不刮目相看。
一个人的成功,源自两个人的坚持。可以说,琪宝的成功离不开妈妈的鼎力支持。
与影片中不同的,还有中国教育所面临的现状——几乎每个孩子都要把课余的很多时间用在上各种补习班上,尤其是上了中学以后,更不要说琪宝所在的人大附中的孩子们了。自然,琪宝也会面临打篮球与上补习班的冲突问题。
也许琪宝最大的幸运就是她有一个极其明智的妈妈。妈妈会努力跟老师协商协调 打球与上课的时间,实在协调不开的时候,妈妈会根据球赛与上课哪一个机会更难得来进行选择——事实上,绝大多数时候都会是球赛排第一位。
肯定会有家长产生疑问,这样下去,孩子的学习成绩会不会受拖累呢?琪宝妈妈也有这样的担忧。但如果仔细剖析坚持打篮球对于小琪宝所产生的影响,就会发现打篮球固然会占用时间精力,可能会拖累学习,但是篮球运动对于小琪宝的意志品格所起到的作用,反过来却会促进学习。
就在人大附中篮球联赛之前的一个月,琪宝在一次比赛中手臂受伤了。忍着伤痛,她依然坚持学习,坚持指挥自己班的女篮队员进行训练,甚至带着伤上场一只手打比赛进行训练……
她不是超人,却像小超人一样带来令人震惊的结果:各科成绩优秀,在班中名列前茅;伤还未愈的情况下带领本班女篮夺取了联赛冠军;本人获得了人大附中评选的“身边的榜样”称号。
“投篮吧,妈妈”,没有《摔跤吧,爸爸》那种为了国家荣誉而战的辉煌,却有着同样的励志精神;没有因为父辈未了的愿望而强加给子女的目标,只有为发展孩子兴趣爱好而始终支持与陪伴。
其实,体育运动也好,其他兴趣爱好也罢,当孩子学习到一定程度,甚至面临瓶颈的时候,都需要足够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才能学出模样。我们有太多的爸爸妈妈只知道给孩子选择兴趣爱好的权利,却忘记自己有敦促和陪伴他们坚持下去并尽最大努力做得更好的义务。那么,孩子的兴趣爱好始终只是兴趣爱好,对于他们的意志品格没有起到更多的作用,对于他们的成长而言,也不过是一张考级证书或是几张获奖证书而已。
抛开那些非议,我们还是思考一下,该向辛格爸爸或者琪宝妈妈学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