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身体主动出汗,是好事,身体的一些废物、垃圾可以通过汗液排出来。
如果是身体被动出汗,就是虚脱,对身体不好。
那么,艾灸后出汗呢?
有些人在施灸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也有些人艾灸后不出汗,又是为什么呢?那么,艾灸出汗,到底好不好呢?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2种情况:
一、艾灸后出汗
上面我们说过了,如果是身体主动出汗,是好事。
艾灸就是身体主动出汗,是正常的。艾灸源源不断的地给身体提供正气,艾灸之后或者施灸过程中出汗,艾灸让身体深层发热后,排出汗液,是在排毒,排邪气,是身体主动出汗,正常的,大家不用担心。
但是也有人在艾灸隔天或者艾灸结束一会之后,开始大量出汗,同时伴有虚脱的感觉,如果是这种情况,可能就是本身气虚,建议加灸太渊穴。
关于这一点,也有一些特殊人群,吃完饭,大量出汗,或者白天稍微一动就出汗的朋友,其实这些都是气虚造成。要想调理呢,需要一方面补肺气,比如重灸太渊穴,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同时年纪大的还要补肾气,可以灸太溪穴,这是肾经的原穴。
二、艾灸后不出汗
艾灸后不出汗,那就说明身体阳气不足,病邪瘀堵经络比较厉害,艾灸暂时还不能到达皮肤深层,感觉不到身体发热,不能让身体主动出汗。
这种情况,一定要继续艾灸一段时间,让身体不断地修复,随着身体阳气的增加,身体的正气补足了,身体的排汗功能就会恢复,身体的寒邪就能通过汗液排出来。
三、出汗的部位
艾灸后每个人的症状不同,出汗的部位也不同,有的人是胸前出汗,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后背出汗。有的人则是灸的时间长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
而有些人阳虚的比较严重,刚施灸的前些天很少出汗,之后正气足了,排汗功能恢复正常,外邪才慢慢通过汗液排出,这就是阳气不断提升的表现。
这是因为每个人毒素排出的路径都不同的原因,一般毒素会从最虚弱的地方排出来。
四、出汗反应的身体情况
1、清汗
艾灸时出的汗液比较清, 如水状,不粘手。通常说明身体内的气血比较虚弱。这时我们应重点灸补气养血的穴位,补充气血,培元固本。
建议穴位:足三里、大椎、气海、关元、血海。
2、凉汗
艾灸时出汗后身体发冷,通常说明体内寒气较重。这时我们应重点灸驱寒化瘀的穴位。
建议穴位:肾俞、命门、神阙。
3、黏汗、黄汗
艾灸时出汗干了以后,全身摸着黏黏糊糊,甚至汗液发黄的,通常说明体内的湿热较重。这时我们应先重点灸祛湿、除热的穴位;待湿热清除后,再施灸补气养血的穴位。
或者可以搭配艾叶煮水泡脚、泡澡(10-15分钟),帮助我们快速排除体内湿气。
建议穴位:
先灸 中脘、丰隆、脾俞 祛除湿气,
再灸 足三里、气海、关元 补充气血。
4、酸汗
艾灸时如果出汗带酸味,或者平时动一下、走一下都出酸汗的,那就提示我们的脾胃和肝都有一定的问题了。
建议穴位:肝经和脾经胃经的穴位
艾灸除了通过排汗排出体内的寒湿瘀阻,还会通过放屁、打嗝,腹泻,小便黄等其他形式将体内病邪排出。
所以艾灸前后记得多喝温开水,有助于病邪的及时排出,艾灸后4小时内切忌吹凉风、喝凉水,以免艾灸效果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