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在外,会时常想起母亲的好,而我只是那天离开家后回眸望了一眼母亲,从此那就是我奋斗的动力。
母亲从不多言,说的最多的只是在外待不下去就回来,还有我们撑着。踏入社会上了第一份工作发了第一份工资之后,对家里的好就是我要好好工作好好挣钱的动力,给家里买些家用品,买一些好吃的好喝的,看着家人脸上露出的笑容心里是满满的幸福感,于是啊,在外工作能节约的尽量少用,只想给家里最好的东西。
离开家的最后一刻,母亲没有依依不舍的表现,喊我拿了好多东西,吃的,衣服,还有一声温暖的关心。脚踏出了第一步,猛然想多看一眼母亲,停下了脚步,路上很是静谧,四周的氛围很安静,路灯依旧亮着,回眼看去,母亲没有在望我,只是忙该忙的事,脸上多了几分的憔悴,眼里多了一些无奈,手上的活还要做,可我感觉动作没有了年轻时的麻利,缓缓慢慢地,这一幕是如今的我最看不得的,顿时眼眶红润,心里一阵乱,心酸得心疼母亲的那一举一动,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何母亲的脸上何时多了几道皱纹,为何母亲走路时变得慢悠悠,为何母亲的爱是如今的我变得强大的动力,或许母亲真的上了一点年龄了,不在给我施加压力,不在给我发牢骚,不在给我说那些不辞辛苦的不易。母亲变得爱说她小时候的故事,母亲变得喜欢给我说生活的琐碎小事,母亲变得爱听我的话了。
年轻时的母亲是一个女强人,而相比较论之下,父亲似乎没有这么多责任感,我说的是相比于母亲的所做所为,从乡下随亲戚来城里的父母亲,母亲做生意时敢和别人吵架,不会屈服于城里人的傲娇霸道,父亲出货之后由母亲买,而父亲便回家照看我们,在菜市场做生意的母亲总是早去晚归,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到家做饭炒菜,给我们换洗衣服,打理家里的点点滴滴,而这些看似简单而琐碎的事,父亲很少管,全由母亲打理,而因如此,母亲从小在我眼里就是一个无坚不摧,打不击垮的强大后盾,第一次学会做饭洗碗洗衣服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总是洗不干净,却不会责怪我,第一次做家乡的包谷饭是在二年级吧,他们回到家夸奖了我,那是我在平时偷偷看母亲做包谷饭时学的,虽然第一次自己笨手笨脚的做,而是还是半生不熟的,可依然得到了他们的夸奖,母亲问我谁教的,我说是平时看你做时就把做包谷饭的顺序记在心里,母亲哈哈大笑。这些是在长大后的某一天闲聊时母亲给我说的,当时都震惊了,原来我这么小时就会学做家务了。
而今在外工作,也会自己做饭做菜,也时常发明一些新菜品,但最爱做的无非还是母亲爱做的那道又辣又香的红烧鱼,至今都做得没有母亲做的好吃,食材顺序都对,就是不如母亲做的好吃,我想可能因为那是从小吃到大的只属于母亲的味道吧。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能代表游子在外的奋发之情以及母亲对子女在外的想念和担忧,可有多少的年轻人能体会得到呢。可时常回家探望他们,想起一首简单却是真实写照生活的年代歌《常回家看看》,小时候听没多大感触,可如今听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家人的温馨画面恰是现在难得一次,年轻的我们在外奔波不辞劳苦,但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孤独念想你。
自打在外念书时就很念家,出来工作更是念家,对家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怀,对母亲有一份说不出的念想,所以啊,“成功要曾年轻,不然等她们老了就来不及享受”这成了我奋发图强,努力前进的源动力。
雨在下,念在想。风在吹,思在乱。水湿身,母勿忧。雨夜里的人,早些回家。母亲在孤独的等候着你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