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合伙人》里面,孟晓俊对王阳说过一些话,大意是:王阳是他们三个当中唯一泡过美国妞的人。是因为王阳拥有美国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他明白美国人在想什么,表达什么,要干什么。
在下很认同。
现代诗是中国近代史里面迸发出的一种新文学体裁。那时候中国社会动荡,尤其五四青年前后这段时期不断从世界吸纳大量资讯:科学、工业技术、社会体制、学术——尤其文学。
他们从闭关锁国的传统奴化思想社会过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震撼程度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饥渴程度不亚于日本仔碰到花姑娘。
他们贪婪地吸收西方的资料希望把好的应用在自己乃至本土。于是,文学爱好者把西方的诗用中文翻译下来并于本土广泛传播,西方的诗很美,人们通过翻译可以直观地幻想出诗歌描述的世界,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描绘一个一模一样甚至更唯美的画面,将自己的憧憬写下来,希望世界听听自己的声音。
但他们忽略或者掩盖,西方诗歌包含且饱含着他们自古而今的传统文化和时代迭变的文明,总有他们特有的思维承载他们特殊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学。
中国也一样,我们的诗词歌赋曲每一首每一篇无不传承着我们不曾中断的华夏文明也用我们独特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世界。
两种文学碰撞本是一种让人兴奋的局面,代表人类社会的大同与结合,古今中外的会晤。
然而,要用各自的语言去模仿对方的抒发方式太勉强了,水与油在一起只会肥腻。
好好的一篇散文一定要把它拆开一句句,分开一段段,空出一大遍白纸,甚至一个字就是一句诗的,是几个意思呢。
西方的诗歌是很美的,他们有他们的韵律,分段,押韵都是很自然的流露,甚至一首诗歌里面几个规律的字母也有相互联系,也许还有悬念。就像我们的诗词一样,有我们的平仄押韵。别人是呼出来,唱出来的诗歌,我们是读出来,叹出来,说出来,画出来的诗词。想象一下外国人用英语翻译中国古典根本不会感受到“蒹葭萋萋,白露未晞”的画面感,也许只能知道大概在说什么品种的草本植物和几颗露珠;也不会体会到“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的激昂与愤慨。
纵使十级英语,也有一百种翻译外国诗歌的版本,但诗,本身就应该用一种语言表达,让世人了解当地文化后去理解诗的表达,继而交流出各自的看法,这就是文化碰撞,有了碰撞就有火花,文明才得以进步,传承才有意义,这才是文学的真谛。
所有国家本土的诗歌都应该用自己的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可以翻译它让更多人知其大意,但不应该扭曲其意境,更不应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模仿他们说是自己的产物。
被拐带的小朋友不论怎样被折磨,他们也是原来的小朋友,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应该还给别人,让孩子在他应该存在的世界自然成长,直到哪天他旅行到他想去的地方……
毕竟,直译意译也没有标准。要用权威去说文学,那是断章取义,是扼杀,不是文学。
文学是有灵气的东西,活灵活现游戏宇宙。
对于中国的所谓现代诗,我佩服它存在,它有当时的社会价值,有保留的必要,但不该被这样传承。
啊!
很冷!
打字很累
累如泪般如雨下
下落在冷啊冷的脸颊
沉沉地拽下脸皮
连同
眼袋
该张还是该合
啊……哈
是呐喊
还是
哈欠